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挥动令旗,明军一掩杀,后金军败退。
与此同时,另一场激战在德胜门外展开。
对阵的一方是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侯也禄,另一方是后金贝勒豪格,固山口小岳托及额附恩格德尔。
满桂是蒙古族,身材高大剽悍,以勇猛敢战著称,而豪格也是生就一副天不伯地不怕的性格,两强相遇,自然免不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拼。
激战刚一开始,侯世禄部的兵痞子们就鼓噪四散,乱了明军的阵脚。
满桂见状惊怒交加,大喝一声,拍马舞刀直取豪格,两员猛将战在一处,手下兵将也捉对厮杀起来。
八旗劲旅能征善战,斗志昂扬,而且他们的人数也超过明军数倍。满桂仗着一股血性勇气,苦苦地支撑着局势。
城头的督理戎政尚书李邦华见状大惊,急命身边守城兵士放炮轰击满洲人马,支援满桂御敌。
谁知这些京营兵手忙脚乱,好容易桥正好目标,“轰”一炮发出,却正中满桂的中军大营,满桂的后背中弹,差一点栽落马下。
李邦华帮了倒忙,吓得不敢再放炮了,而城下满桂的部伍损伤严重,军心大乱,眼见就难再支撑了。
恰在此时,一旅精骑如飞而至,为首一员战将,正是袁崇焕中营亲军何可钢。
何可钢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袁军将士生龙活虎,锋芒毕露,战场上明军败势登时被制止住了。
牵池子后金营地的中军大帐里,红烛高烧,甲士环绕,后金国主皇太极正与谋士密谋攻取大计。
外貌粗犷威猛的后金大汗其实并不乏心智。此番大举入塞,在亲王贝勒看来是到大明天子脚下耀武扬威,掠夺奴隶金帛,但在皇太极的心里,却另有一番打算。
这是皇太极平生第一次见到北京城,京城那雍荣威严的天朝大国的帝都气像令他感奋不已,更勾起了他取而代之的决心。
然而要取代大明,最关键的一步是夺取明朝的门户——山海关。
这座巍峨坚固若铜墙铁壁般的关口一天在明朝的防守之一,取代明朝就是痴人说梦,而果敢足智的袁崇焕镇守宁远、山海关一天,后金夺取山海关的希望就会像海市蜃楼一般虽辉煌而缥缈。
皇太极铲除袁崇焕的良策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皇太极首先要诈的是绕道蒙古,深入明朝腹地、令崇祯对北方边防有了袁崇焕便高枕无忧的念头发生动摇,让不知就里的京师官员与百姓把怨气都撒到袁崇焕身上。
另外,在蓟州城下故意逗留拖延,让袁崇焕摸不清自己的动向,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给崇祯造成袁崇焕不顾京城安危,逗留不进以提高自己身份的印像。
另外更毒的一计是抓住崇祯生性多疑的特点,派奸细打入京城,在街头巷尾传播袁崇焕以战胁和的谣言。
这一切,都在皇太极的授意之下成功地进行着,同时也有着难度。
范之程早已为皇太极想好了主意,他对皇太极进言道: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若欲离间明朝君臣,则我军不可急攻京师,否则我军攻之愈急,明朝国主就愈发倚重袁崇焕。京师城高墙厚,攻取极为不易,大汗既不能取明以得实利,又白白加重了袁崇焕的地位。”
皇太极眼睛一亮,道:
“依先生之见,该如何?”
范之程不慌不忙地说道:
“京郊多富庶之地,我军可分兵四处掳掠粮食、壮丁、金银、一者可以耗明之实力,二者储足粮草,静以待变……”
皇太极听完,极口称赞道:
“好计策!”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皇太极减缓了对京城的围攻,而是派人四处扫荡掳掠,一时间京师周围方圆几百里之地烽烟四起,生灵涂炭。
老百姓家园被毁,牲畜粮食遭抢,哭天抢地,怨声载道。而袁崇焕身负守城之责,不敢分散兵力攻击消灭恣意践踏的满洲精骑。
京师百姓看袁崇焕按兵不动,更是怒不可遏,他们大骂袁军无用,说袁崇焕先找借口杀毛主龙,杀掉后金心腹之患,又放纵后金大举进攻,自己则借勤卫之名,回军反噬……
更糟糕的是,京郊的良田美宅园林庄舍,九成是京城里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产业,这些人可以不理会京郊百姓的死活,但当他们自己的庄园遭到残踏焚毁的时候,却扼腕叹惜,心痛不已。
愤怒与怨气化作一道道弹劾的奏章与私下的埋怨,焦点就是袁崇焕。而这些都以冠冕堂皇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传到崇祯的耳朵里,多疑的皇帝变得更加举棋不定。袁崇焕几次请求入外城修整兵马,都被崇祯矢口拒绝。
种种关于袁崇焕的流言,让崇祯百思不解坐如针毡,一方面他实在想不出袁崇焕有什么理由背叛自己,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京城几百万人众口一辞的传言不像是空穴来风。
10
过了一天,传报明京德胜门外,及永定门外,遗有两封议和书,是太宗写给袁崇焕的。
又过一天,满军捉住明太监二名,太宗不加审问,就令汉人高鸿中监守。又过一天,满军兵退五里。又过一天,高鸿中报太监逃脱,又过一天,高鸿中入见,报明督师袁崇焕下狱,总兵祖大寿奔出关外去了。太宗大笑,道:“范先生果然神机妙算!”
你道怎么回事?原来,这一切的一切,竟全是范文程与太宗的手笔。
明京两门外的议和书,都是范文程捏造的,由人密置。守门的兵士,把此书飞报崇祯,崇祯便命亲近太监出城查访,不想被满兵捉住了两名。这两名太监由汉人高鸿中监守。高鸿中是汉人,与明太监语言相通,渐渐谈得投机,并酒食相待。
半夜,三人饮酒间,有一官兵入内见高鸿中,见二太监在,慌忙退出。高鸿中假装酒醉,忙起身出来,与官兵密谈。二太监偷偷听到那兵官谈袁崇焕已答应议和,明晨清兵后退五里。末后这一句,还特意嘱咐高鸿中别让二太监知道。言毕,匆匆离去。
二太监以目相视,忙回到座上。高鸿中也入门再饮了几杯,说要收拾行装,不再奉陪,竟自去了。二太监趁四处无人,便一溜烟的跑回明京,说禀崇祯帝。崇祯帝大怒,于是收袁崇焕入狱,命满桂为大都督。
祖大寿、吴襄听到主帅被囚,顿时大怒,率兵驰回山海关。太宗得了此信,如何不喜呢?
明军失了主帅,惊惶的了不得。偏这太宗计中有计,下令退驻固安、良乡一带。明廷还以为是满洲兵退去,略略疏于防范,不料满兵复又回转北京,直逼卢沟桥。此时守城大将,只有满桂一人,还靠得住,此外都酒囊饭袋,全不中用。
崇祯慌忙封满桂为武经略,屯西直安定二门,又令保举贤才。满桂听说,愤然说道:“好好一个大将才,缚置狱中,还要人才何用?”
庶吉士金声保荐一名游僧,名叫申甫,想来大概是会念退兵咒吧?
崇祯召见申甫,令他引兵抗敌,哪知这申甫只会造兵车,当下便令工匠造了许多,清兵攻城时,便令士兵推车冲了出去。清军千军万马,呐喊着冲杀过来,明军死伤无数,申甫也被砍死,一道魂灵,到极乐世界去了。
崇祯惶急,忙向群臣问计,翰苑出身的刘之纶进谏,让崇祯召祖大寿等人速进京勤王。崇祯无法,对这些边将也不敢用强,便令狱中的袁崇焕写信规劝祖大寿等人入援京师。
祖大寿接到袁崇焕书信,不由痛哭失声,大叫道:“天可怜见!我帅何罪?”
当初吴三桂也作为祖大寿部将进京助王,忽然袁崇焕被捕,他与祖大寿等人一样震惊,袁崇焕之为人如何,谁人不知?说他通敌叛国,实在匪夷所思。
吴三桂也听说过袁崇焕在辽东时,曾与清太宗书来信往,遗书议和,但吴三桂知道,这绝非是袁崇焕前勇而后怯,卖主求荣,实在是打算以此懈怠满军,挤出时间,把守备尚未完固的辽西一带重加整顿,以防不测。吴三桂对袁崇焕这种深谋远虑,十分敬佩,也曾想自己若为宁远巡抚,也会这样的。然而,袁崇焕竟突然被捕,这实在令他大惑不解。
现在,袁崇焕身在樊笼,却写信令旧部速速入京勤工,足见其忠心了。祖大寿没办法,火速召集吴襄等人,率队进京。
清太宗也恐师劳日久,有前无继,犯了兵家之忌,恐怕祖大寿等人一旦入京,援军四集,反致退守两难,于是也决意退兵。祖大寿等乘势进逼,清太宗率领全军,退至通州。
崇祯见清军已退,龙颜大悦,遂命祖大寿等再度北上。祖大寿、吴襄奉旨北伐,乘胜夺取了长城内外的四城:遵化、永平、迁安、滦州。
清太宗大急,却仍然按兵不动。众贝勒见状,纷纷请战。清太宗道:“你们急,难道我就不急?可是,袁蛮子虽已下狱,终究未死,倘若我军南下,崇祯用人之际,定然赦他无罪,又要与我国做死对头了,所以放心不下。等他死了,再发兵未迟。”众贝勒闻言,全都低头无语,屡次作战,谁没有吃过袁崇焕的亏?又有哪一个是袁崇焕的对手?
祖大寿等人收复四城后,颇为兴奋,商议道:
“收复失地,朝廷必定大悦,你我联名上书,保袁帅出狱,说不定能一举成功!”
吴襄等点头称是,约定马上就拟书上表。
忽然,一骑飞来,尚未驰到营帐前,马上一人已滚鞍落下,哭叫一声:“祖大人!”
两名亲兵将来人挽进营帐,祖大寿一看,是自己离京时留在明都的一名探子,见他跑得丢盔弃甲,一身泥土,汗水、泪水交流而下,立时便明白怎么回事了。
只听探子哭道:“袁大帅昨日已被害死,家产亦被没籍!”
祖大寿闻言,“啊呀”一声,仰面跌倒。吴三桂正站在他身旁,慌忙抱住,扶到椅上。吴襄亦是大惊失色,泪流满面,摇摇晃晃地站立不稳。
祖大寿脸如土色,好半天才“哇”地一声,喷出一口鲜血,哭了一声:“大帅!”他从十五岁入伍,便一直跟着袁崇焕,从干总到总兵,屡受提携,对袁崇焕抱有一种深深的知遇之恩。后见袁崇焕为人豁达正直,爱抚军卒,用兵有方,屡战屡胜,更是对他崇拜有加。今日乍闻大帅无故被害,教他如何不心如刀绞,痛不可当?
正在这时,忽然又有三骑飞驰而来,快马加鞭,前后疾追,腾起一团烟尘。刚到帐前,便飞身下马,在大门口高喊:
“锦州总兵祖大寿接旨!”
帐中众人听了,十分惊讶,纷纷起立,迎出帐外。吴三桂扶着祖大寿,踉踉跄跄,走了出来。噗通跪下,颤声说到:
“臣在!”
前边一名特使展开手中黄卷宣读:
“清兵屡犯中原,危及皇都,特命祖大寿率部下坚守大同,即刻动身,不得有误!钦此。”
祖太寿颤抖着双手,接过圣旨,悲痛欲绝,说道:
“臣……遵旨!”
那关外的清太宗,自然也获得了袁崇焕死信,不由抚掌大笑,道:“崇祯是自断肱股,拱手送我大明江山啊!”自此一块心病除去,商议拥兵南下,再夺回四城并北方重镇大同。
祖大寿、吴襄引兵驻守大同。皇太极让人攻城,久攻不下,令人叫阵,祖大寿只不出战。过了一些日子,朝廷派总监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