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人文历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阁帖》被一位美国人收藏了,便委托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去美国参加“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谈判时顺便拜访。同年,安思远携四卷北宋拓《淳化阁帖》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启功先生盛赞这四卷《淳化阁帖》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而促成“阁帖”回归祖国,也成了启功先生晚年最大的心愿。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20世纪八十年代,安思远通过著名收藏家吴尔鹿购藏的一本《旧拓晋唐小楷》了解到旧拓碑帖的珍贵,开始这一门类收藏。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已经收集到很多重要拓本,如宋拓《黄庭经》、《怀仁集王圣教序》、《怀素千字文》、明拓《天发神谶碑》、《礼器碑》等,而其中最为珍稀的,则是北宋拓最善本《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
  为了满足启功先生的心愿,安思远同意割爱,提出用北京故宫所藏的一些仅有经济价值、无甚文物价值的物品来交换。但因多重原因,没能达成交易,之后多方希望购买,也都未能成交。7年的时间,王立梅与安思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直至2003年,上海博物馆委托王立梅以450万美元买下这四卷宋拓本《淳化阁帖》。对于最终选择上海博物馆,安思远曾表示,“我只希望《淳化阁帖》回到中国,所以我对日本人的开价是1100万美元,对其他中国人的开价是600万美元。”
  安思远热衷于公益事业,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多数中国藏品皆由他捐赠。1985年他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260件中国近现代书法。他还曾捐赠部分珍藏给耶鲁大学博物馆,以答谢恩师爱丽丝·庞耐。因此,他荣任美国国家税务局艺术品捐赠审核委员会的五名顾问之一(其他四位皆为各大博物馆的专家或馆长)。
  他没有妻子和子女,在最后的日子里,陪伴他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构筑的中国珍宝世界。他的去世不但让我们感到怀念和惋惜,而且应该借此反思,在如今国内火热的收藏界,有多少如安思远一样对中国古代艺术如此痴迷且研究深入的藏家。安思远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泰斗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家,不仅因为他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独特的眼力,更因为他将中国艺术推向世界,为其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去赣州听蒋经国往事

作者:李辉 字数:5145

  登上赣州城内八境台,才明白赣江为何叫“赣”。
  八境台,耸立于赣州古城墙东北角之上。登上楼阁,俯瞰台下,两条河,一左一右,在不远处汇合。左为“章水”,源自南岭;右为“贡水”,源自武夷山。放眼望去,八境台前的两条水,渐渐靠近,其间的陆地也越来越窄,最后,如同一个楔子插进一片宽阔的水面。章、贡由此汇成一条大河。“章”、“贡”二字,合并为“赣”,于是,这条大河有了新的名称——赣江。以这种合流姿态,章、贡二水告别八境台,再以赣江之势,滔滔流淌北去,奔向南昌……
  漫步赣州古城墙上,不见滔滔江水,毕竟让人遗憾。苏东坡笔下的赣州水——“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辛弃疾笔下的赣州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如今,读这些诗句,只能引发思古幽情,却难有情景交融的古今共鸣了。

  蒋经国的“第二故乡”
  在蒋经国先生的日记里,我读到了与赣州相关的这段文字:在灵堂前与技工邱旭明谈话,知其为退伍士兵,去年结婚,赣州城内人,闻之甚感亲切,盖赣州乃余之第二故乡,余对其一草一木、一房一桥,无不熟稔,了如指掌。尤其对该地淳朴之亲爱民众,未曾稍忘于怀也。日记时间: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日;记录地点:台北。
  写日记之时,蒋经国正为父亲蒋介石守灵。一位赣州籍技工的出现,让正处丧父之痛中的他,多了另一重思乡之情。在海峡的另一岸,他的思绪飞越千里,飘落在赣州。抗战期间,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大约五年。一生行程中,这段时间并不算长。但是,时隔三十年后,蒋经国选择了“第二故乡”这一特别表述,足见在其情感与心目之中,赣州分量之重,位置之重。
  蒋经国在赣州的旧居,就在八境台与郁孤台之间。走下八境台,溯章水上行约千米,即可见城墙内一处民国建筑。“蒋经国故居”铭牌的介绍,简明扼要:
  旧居原为赣州州府衙门所在地,平面为凸字形,系一砖木结构的欧式平房,它西临章江,南向郁孤台,1940年至1945年蒋经国偕夫人蒋方良,子女蒋孝文、蒋孝章一直居住于此。
  故居铭牌介绍,似有商榷之处。抗战爆发后,滞留苏联多年的蒋经国,获斯大林允许,携白俄罗斯夫人芬娜(中文名:蒋方良)归国。1939年,蒋经国来到赣州,出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兼赣县县长,管辖赣南十一个县。旧居这一建筑,当年并非老建筑,而是由蒋经国本人于1940年设计修建。因此,铭牌介绍首句容易产生歧义,写为“旧居由蒋经国1940年亲自设计,在原赣州州府衙门旧址上修建”,则更为准确,也有历史亲切感。
  蒋经国在赣州的生活时间,旧居说明乃至其他相关书籍上,其截止时间均写为1945年。当我读到蒋经国文章《东望章贡合流》时,一句话却让人顿生疑窦。蒋经国写道:“我离开赣州以来,事实上正有二年之久。”这篇文章写于1945年冬天的贵阳,以此推算,他离开赣州的时间,应该至少在1944年的年初。
  在贵阳撰文的蒋经国,人虽离开,赣州却常在思念中。在这篇以章、贡两水入题的散文中,蒋经国反复倾诉对赣州的情怀。文章开篇即说:“这次我在贵阳的时候,是住在城西的黔灵山麓:此地有高山小溪,古树鲜花,行坐其间,处处觉得清静幽雅,使得自己的心境,格外得到无上的安定和愉快。而今黔灵山的风景,固然幽美,但我总觉得比不上赣南的山水。至于赣南的山水,到底好在何处,我亦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后面,蒋经国再次强调他对赣州的爱,并道出了“所以然”:“走过许多地方,山水固然各有其特异之点,动人之处,但我内心始终在热爱赣南,夸张赣南。因为赣南山水的价值,在我的心目之中,已不止是其山容水色,而亦是在情感和精神了。”蒋经国为何对赣州如此难忘?他所说的情感与精神,又该如何来读?

  “思用之于来日”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蒋经国都有充分理由留恋赣州。蒋经国旧居的墙上,悬挂着一位赣州姑娘的照片,她是章亚若——蒋经国来到赣州之后一次婚外恋的主角。1942年1月,被送往桂林的章亚若,为蒋经国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七个月后突然去世。或说死于急病,或说死于暗杀,至今仍为历史之谜。六十年后,双胞胎之兄蒋孝严访问赣州,曾挥毫题词:“千丝万缕情,海枯石烂坚。二○○三年十月十一日,赣州忆母。”这一情景,这一幅题词,不妨说是儿子替父亲蒋经国写下的赣州渊源的最后一页。
  晚年蒋经国将赣南称作“第二故乡”,这份深沉情感中,当然包含着他与章亚若的爱情,他在这块土地上有过的快乐。不过,就一个政治家的从政道路而言,他的这种“第二故乡”的情感,恐怕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另一角度的解读。
  严格计算的话,蒋经国在赣州主政不到五年,但这却是他迈出的从政第一步。前往苏联留学时,他只有十五岁,离国十二载,一直生活在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度。抗战爆发后,二十七岁的蒋经国一回到中国,就被蒋介石送回到故乡奉化,让他读《孟子》,读曾国藩家书,读孙中山全集,读《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父亲要重新塑造儿子,用传统的书、新的理念,给儿子“洗脑”,让他完全摆脱曾经接受的教育。两年后,蒋经国被派到了赣州。于是,赣州真的如同一个摇篮,让一个年轻人有了在政治舞台一试身手,脱颖而出的机会。
  1984年,曾发生过一件轰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大事——旅美华人作家江南(刘宜良),刚刚出版《蒋经国传》一书,即在美国被暗杀,后查明,系台湾军事情报部门指使台湾黑帮所为,起因或为江南书中对蒋经国和蒋家颇为不敬。即便如此,江南谈及蒋经国归国后的最初从政经历时,仍多有褒扬。江南说,蒋经国在赴赣州之前担任江西“新兵督练处”处长时间虽短,“却留下令人刮目相看的名声——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同住宿、同起床,共同吃大锅饭,官兵一体,亲如家人。”显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其他国民党官员大大不同的新形象。
  1943年,前来赣州采访的美国记者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目睹了蒋经国参加群众集会的场景,看到他如何用类似于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喜欢采用的演讲方式,来鼓动民众。福尔曼在当年美国《柯里尔》(Collier’s)杂志七月号发表的报道中,有如下描述:
  蒋经国也有能力让大批群众情绪激昂。有一天夜里,赣南童子军营火大会在赣州大操场举行,他站在讲台上率领数千名群众高呼口号:“中国万岁!打倒日本鬼子!”接下来,小蒋问:“我们应该怎么对付叛徒汪精卫?”群众高声喊叫:“烧死他!烧死他!”“我们就这么办!”汪精卫的胸像被推到操场上,点上火。小蒋敲起大锣,群众高呼:“杀!杀!杀!”同时,数千名年轻人赤膊上阵,在三座营火火光闪烁中,舞出一条长蛇阵。小蒋由讲台跳下,跟着长蛇尾巴舞动起来,他沙哑的呼喊已被群众的喝彩声所淹没。
  相似的方式与场面,几年后,当蒋经国在上海负责“打虎”、惩治经济犯罪时,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上个星期,他让上海的大腹便便的商人们害怕了。他对青年军们发表演讲时说:“猪肉和香水从市场上消失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民众不饿死,哪怕高级商店和大饭店都关门也不要紧……我们的新经济政策是一次社会革命运动。”
  这里提到的青年军,正是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所组建的一支队伍,他们是他的从政本钱。青年军在抗战胜利后解散并复员,此时,蒋经国奉命“上海打虎”,便重新召集旧日部下来到上海,使之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队伍。他再次以自己在赣州运用过的类似于苏维埃革命的方式,点燃这批青年军人的“打虎”热情。
  如此看来,蒋经国后来的从政理念、风格、经验等,无不源自赣州最初的尝试。他将这种留恋,旋而转化为另一层面之上的思索。显然,赣州经历让他有了从政的自信,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