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广记 500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者存之黄卷。三院上堂,有除改者不得终食。唯刑部郎中得终之。(出《国史补》)
【译文】
唐代御史的惯例,大朝会在含元殿举行(皇帝接见群臣,外国使臣和庆贺盛典称大朝会),由监察御史领班。常参(初一、十五)则由殿中侍御史在宣政殿分班排列。入阁(跟随皇帝的仪仗出入宫廷)则由侍御史监奏(监察群臣有无失礼者)。因为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人多官员们要排很长的队伍,级别低的御史也要参加礼仪纠察。皇帝升宣政殿,有些朝臣就不必参加。参与的大臣距皇帝就近一些,侍驾的御史级别略高一些。皇帝升紫宸殿(群臣单日朝见皇帝),大臣就在皇帝的身边。即用级别较高的殿中侍御史在殿内司职。他们有固定站立的位置。绿衣以上级别较高的御史,朝见时是有座位的。御史们被称为七贵。(权贵的意思)御史台长官的办公室与下属的办公室按规矩隔开。欲语说,侍候长官要象对待自己的头一样。凡是上堂办公要严肃,不能随便说笑。有忍不住笑的话或事,御史大笑,则满屋大笑。满座皆笑叫哄堂,哄堂大笑下属不受罚。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到三院(唐代御史台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办公,履行职责:弹劾、察举、纠察、辩诬等,其处理轻重程度,先由具体办案的低级吏员提出初步意见。大的案件要有黄卷存档。三院理事,凡新授任官的,调转的当即停发原职的俸禄,改发新任职俸。唯有刑部郎中以上官员,继续发俸至年终,之后按新任职务发俸。


同州御史
王某云:往岁任官同州,见御史出案,回止州驿,经宿不发。忽索杂案,又取印历,锁驿门甚急,一州大扰。有老吏窃哂,乃因庖人以通宪胥,许以百缣为赠。明日未明,御史已启驿门,尽还案牍,乘马而去。(出《国史补》)
【译文】
王某人说,他过去在同州任官时。亲眼看见监察御史从京城出来巡察州县,回来到同州驿馆住下。住了一宿也不走,突然向州衙署索要各式各样的案卷,又要印鉴和记事簿,并且很急促地把驿门锁上,象有什么要紧的事似的,扰闹得一州一宿不得安宁。有一个老吏(官的下属办公人员)偷偷地发笑。他借掌膳食人的关系官已和监察御史下边的胥吏(下属办公人员)通融好了,答应给送壹百匹缣(微带黄色的细绢)。第二天天没亮,御史已开驿门,把案卷印历还给州的官署,骑马而去。


崔遠
崔遠为监察,巡囚至神策军,为吏所陷。张盖而入,又讽军中索酒食,意欲结欢。窦文遠怒,立奏(〃立奏〃原作〃奏立〃,据明抄本改)敕就台鞭于直厅而流之。自是巡囚不至禁军。(出《国史补》)
【译文】
崔遠任监察御史,为巡察逃跑的囚犯到禁军神策军营中,为吏(官的下属办公人员)所陷害。他来的时候,仆役们打着大伞,又扬风他在军中索要酒食,原打算通过这次饮酒结好联欢。吏人说坏话给长官窦文遠,窦文遠大怒,立刻上奏皇帝。皇帝下了附有命令的诏书,命令在值班的大厅里打崔遠一顿鞭子,然后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从这以后,巡查犯人,不到禁军了。


严武
宝应二年,大夫严武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给公乘。元和中,元稹为监察,与中使争驿厅,为其所辱,始有敕:节度观察使台官与中使,先到驿者,得处上厅。为定制。(出《国史补》)
【译文】
唐代宗李豫宝应二年,大夫(官名)严武上奏皇上说新授御史在家食宿不方便有困难。皇上恩准,自此便给公家马骑。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监察御史元禛与宫中使臣宦官(在宫中侍奉皇帝的)争占驿厅,元稹被宦官所污辱(元被鞭打得头破血流)。皇上才下有命令性质的诏书,规定节度使、观察使、台官(尚书和御史)和中使(帝王宫廷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先到驿馆的,得住上厅,定下这种规矩。



押班
凡大朝会,监察押班不足,则使下侍御史,因朝奏者摄之。(出《国史补》)
【译文】
凡是大朝会(皇帝接见群臣、外国使臣和庆贺盛典称为大朝会),由监察御史领班,如果监察御史不够用,则派侍御史顶替。因为是朝奏者奏请皇帝批准的。


台门
御史台门北开,盖取肃杀就阴之义,故京台门北开矣。按邺郡故事云:御史台在宫城西南,其门北开。史故城御史台亦北开。龙朔中,置桂坊,为东朝宪府,门亦北开。然都御史台门南开。当时创造者不经,反于故事,同诸司,盖以权宜邪?(御史台记)
又北开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开北门。(出《谭宾录》)
【译文】
    御史台门北开,因为是取酷烈、萧索、严肃的意思。按《邺郡故事》上说,御史台在宫城西南,为了上朝便利,其门北开。隋时京城御史台门也北开。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设置桂坊(管理太子宫中图书、刊辑等事)改为御史台门也北开。可是都御史(御史之长)台门南开,是当时建筑者没精心筹划,故违反旧例。同其他衙署一样,大概是人权者随事势而采取的适宜办法吧。
又北开门的说法,有的人这样说,是隋朝初迁都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书省就近,故开北门。


历五院
台仪,自大夫已下至监察,通谓之五院御史。国朝历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隐、张延赏、温造也。(出《尚书故实》)
御史台的礼仪,唐朝官职设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通谓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个人都经历过五院的。这三个人是李尚隐、张延赏、温造。


韩皋
韩皋为御史中丞,常有所陈,必于紫宸殿,对百僚而请,未尝诣便殿。上谓之曰:〃我与卿言,于此不尽,可来延英,当与卿从容,或无遗事。〃亲友或谓皋曰:〃自乾元已来,群臣启事,皆诣延英,方得详尽。公何独于处庭,对众官以陈之,无失于慎密乎?〃韩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权〃,据许刻本改)刚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贵人知之,奈何求请便殿,避人窃语,以私国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肃宗皇帝以苗晋卿年老艰步,故设之。后来臣僚得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宠,欲尽其身。奈何以此为望哉!〃(出《传载》)
【译文】
韩皋为御史中丞时,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见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对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时对韩说:〃我和你说话,在这说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说。我和你可以慢慢讲,或许不能遗漏。〃韩皋的亲友有的对韩皋说,自乾元(唐肃宗李亨年号)以来,群臣启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详尽。你为什么独于外庭面对百官向皇帝陈述呢,不怕泄秘吗?韩皋说:〃御史这个官职应该本着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畏强暴,大家公认合乎情理,所说的事情最好让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语,以国家法律为自己谋私利?况且设置延英殿本意是肃宗皇帝因为苗晋卿年老步艰,所以才建这座殿。后来臣僚到便殿,多数是假公济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宠,从中自己得到好处,为什么以此为荣耀呢?〃
杂说
谏院以章疏之故,忧患略同。台中则务纠举。省中多事,旨趋不一,故言遗补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轻。(出《国史补》)
【译文】
谏院(谏官官署)因为屡上奏章的缘故,他们担心大体相同。御史同僚之间常闹意见。门下省工作任务繁重,大家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所以说拾遗(谏官名)、补阙(谏官名)互相友爱;御史之间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员外郎)之间互相轻视。


使职
开元已前,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于是有为使则重,为官则轻。故天宝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千贯者。今在朝太清宫、太微宫、度支、盐铁、转运、知苑、闲厩、左右巡、分察、监察、馆驿、监仓、监库、左右街。外任则节度、观察、诸军、押蕃、防御、团练、经略、镇遏、招讨、榷盐、水陆运、营田、给纳、监牧、长春宫。有时而置者。则大礼、礼仪、会盟、删定、三司、黜陟、巡抚、宣慰、推复、选补、礼会、册立、吊祭、供军、粮料、和籴。此其大略。经置而废者不录。宦(〃宦〃原作〃官〃,据国史补改)官内外悉谓之使。旧为权臣所绾,州县所理,今属中人者有之。(出《国史补》)
【译文】
唐玄宗开元以前,皇帝亲自任命的官员为使臣,不是这样的不能称使。自从国内设置八个节度使、十路采访使,从此节度使和采访使都有了固定辖区和治地。此后各种使臣名目繁多。于是兼任使臣的官员被人们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员被人们轻视。所以到天宝(玄宗年号)年间,有的官员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历年间有人兼职俸禄到千贯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宫、太微宫、度支、盐铁、转运、知苑、闲厩、左右巡、分察、监察、馆驿、监仓、监库、左右街,这些都是采访使。外任则为节度使,如观察、诸军、押蕃、防御、团练、经略、镇遏、招讨、榷盐、水陆运、营田、给纳、监牧、长春宫等。有临时设置的,则有大礼、礼仪、会盟、删定、三司、黜陟、巡抚、宣慰、推覆、选补、礼会、册立、吊祭、供军、粮料、和籴等。这些都是大体上设置的衙门,还有一些设置的衙门后来废除的,尚不包括在内。宦官无论在宫中任职或在外任职也一律称使。过去由重臣所司的职务,州县官所处理的事务,由宦官来管理的也有。


尚书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厅,先小铨,次格式;员外郎二厅,先南曹,次废置。刑部分四复;户部分两赋。其制尚矣。旧说,吏部为省眼,礼部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据明抄本改)下食。以饭从者,号比盘。二十四曹呼左右司为都公。省中语曰:后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门;中行礼部,(明抄本〃部〃作〃户〃。)不博前行驾库。(出《国史补》)
【译文】
郎中官和员外官旧例:吏部郎中有两个办公地点,遇有掌选时先初次考绩、考论文、核查资历、以后再考试有关官署制度、官员职权等法规,员外郎也有两个办公衙署,先到掌选的吏部员外郎铨选,以后决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门司四司,户部按职务性质可分两赋:田赋、贡赋。过去的说法认为吏部是尚书省的省眼。吏部下设考功司(掌考课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称之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员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员陪同吃饭的叫作比盘。尚书省下有六部(即户、礼、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员之间,相互称呼为都公。尚书省内有这种说法:后行工部、不换中行礼部,中行礼部不换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后行)


崔日知
崔日知历职中外,恨不居八座。及为太常卿,于都寺厅事后起一楼,正与尚书省相望。时人谓之崔公望省楼。(出《国史异纂》)
【译文】
崔日知在京城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