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利来巩固权力,充实财富,壮大力量,不进攻宁锦防线,没有战绩,怎么巩固新取得的汗位?

  第三十一讲北京危机|清人绘《直隶长城险要关口形势图》之“喜峰口”

  第三,绕道突袭北京。就是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直接叩打长城的薄弱环节,然后直驱北京。这个办法,或胜或不胜。如果得胜,皇太极就威望大震,同时给明朝致命一击;即使不胜,也可以趁机掳掠财富。

  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既未采取“强攻”策略,也未采取“不攻”策略,而是采取了第三个方案。

  努尔哈赤在兵法上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叫做“释坚攻脆”。皇太极正是继承了努尔哈赤这样一种战术思想,暂时放弃进攻关宁锦防线,出其不意,突袭明朝看似强固、实则脆弱的首都北京。

  皇太极采取绕道蒙古突袭北京的策略,可以说是新招,也是险招。大家想想看,他居然敢从沈阳绕道蒙古来打北京,这在过去从未有过,除了袁崇焕谁都没有想到,当然是新招了;这又是一个险招,一旦失利,人家把后路截了,把老家给你抄了,连回都回不去。皇太极这一招在军事上来说的确是不得了,我看过台湾的《中国古代军事史》,是蒋介石做主编,一些退役的将军来写的,那些将军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们很赞赏皇太极这一招,说这是非常高明、出乎常人预料的一招。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初二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不打锦州,不打宁远,也不打山海关,而是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

  这是后金一方。那么,明朝一方怎么办呢?

  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此举,已有所料。为此,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夷”指的是蒙古,“奴”指皇太极。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这时,袁崇焕怎么办?在他面前至少也有三个方案可以选择:

  第一,“围魏救赵”。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战役叫“桂陵之战”,当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军去救援。孙膑以魏国精锐在赵,而内部空虚,就引兵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保卫首都;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典故。在皇太极打北京的情况下,袁崇焕可以率军直捣后金都城沈阳,迫使皇太极回兵,或设伏截击之,以解京师之危。我称之为“谋略智慧”之策。

  第二,观望待机。就是袁崇焕带兵或派兵进关,在京东某地,驻扎观望,探听消息,待机而动,选择谋略——可攻则攻,可守则守,可退则退,见机而动。我称之为“可进可退”之策。

  第三,率兵勤王。就是亲自率领军队,日夜兼驰,入关勤王,直奔北京,保卫京师。我称之为“赤胆忠心”之策。

  以上三种方案中,袁崇焕依据自己的理念、经验、性格,选择了第三方案:就是亲自率领骑兵,千里入援京师。二、千里入援

  千里入援是个概数,实际上不到1000里。我算了一下,北京到山海关700里,袁崇焕这时在中后所,中后所离山海关大约100里,袁崇焕实际所在的地方到北京大约800里。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虽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焕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但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责无旁贷,况且后金铁骑正是从山海关外而来。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袁崇焕做出以下军事防御部署:

  其一,严守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已经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袁崇焕命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在靠近京师东北方向的蓟州、三河、密云、顺义严密布防,防止后金从东北路入京。袁崇焕命保定总兵曹鸣雷等驻蓟州遏敌,自率大军,以总兵祖大寿作先锋,驻蓟州居中调度策应。命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刘策守密云。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为皇太极的军队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东的重镇,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这里,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

  赵率教,陕西人,军旅生涯曲折神奇,是袁崇焕最为得力的三大部将之一。他屡立战功也屡犯错误,但是袁崇焕对他信用有加,特别是在宁锦之战的时候,赵率教守卫锦州,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袁崇焕在宁锦战线布防的时候把祖大寿放在锦州,他自己和何可纲在宁远,派赵率教驻守山海关,组成了关宁锦防线。赵率教曾经任蓟镇总兵,熟悉蓟镇情况。他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他的军旅生涯,从怯阵潜逃,到拼死守城,至血战阵亡,终于成为当时威震辽东的良将。《明史?赵率教传》评价说:“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赵率教战死,是明军的重大损失,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后金先劝降,遭到拒绝。后四面攻城,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第二天,遵化“内应纵火”,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杀。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遵化失陷,驰报明廷,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第二,蓟州阻截。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可见袁崇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阻截他。有句俗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那么,北京的情况怎么样呢?三、仓促布防

  北京城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到崇祯二年(1629年),还是己巳年,中间经过了三个甲子,180年整,没有经过战争,一片和平景象。这种情况下,后金军队突然攻打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惊恐,紧急布防。在此主要讲三点,分别看看崇祯皇帝、孙承宗、袁崇焕是怎样布防的。

  崇祯帝:乱了方寸。一个19岁的年轻皇帝,没有经过战争,突然遇到皇太极的军队攻打北京,他该怎么部署?我概括为四个字:乱了方寸。

  首先,启用年届七旬、已经退休在籍的孙承宗做统帅,负责京畿地区的防务。但是,遭到前任兵部尚书王在晋的反对。前面已经讲过,王同孙因是否兴筑宁远城而有旧怨。京城危机,众臣力荐,崇祯帝还是决定启用孙承宗。孙承宗从老家高阳(今河北高阳)赶到北京,崇祯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军务,派他前往通州督理兵马钱粮。

  北京外城城墙

  怎么说崇祯帝乱了方寸呢?他在一日一夜之间,谕令三改:先让孙承宗负责通州地区的防卫,因为皇太极从通州打来;旋即命他总督京城防守并参预帷幄;孙承宗刚巡视完京师防务,崇祯又改了命令,再命他前往通州,视师保卫京师。孙承宗赶紧到了通州,但城门紧闭不许进。堂堂大学士,兵部尚书,负责这一次战争的统帅,居然进不了城。孙承宗只带了27个人,中途少了3个,只有24个人到通州。这时,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了北京的近郊。经过周旋,孙承宗才入了通州城。

  其次,崇祯帝谕袁崇焕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这时共有四个镇的明军前来勤王。除袁崇焕驻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

  再次,加强北京城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