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
隋与800 年前的秦朝很是相似。开国之君重新统一了全国,但传到继任者手中时又失去了江山。隋朝皇帝和秦始皇、秦二世一样野心勃勃和急功近利,这就超过了归顺不久之臣民的承受力和忠诚度。隋场帝(604一618 年在位)即是如此。不过,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 建造了宏伟的宫室,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此时,胜利的指针再次指向了中原。胡人政权好比“阴”,为中国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建功立业的热情,而这最终又导致了“阳”― 中原大帝国的重新崛起。中国重新控制了越南北部地区,并发动了对南越和台湾的远征。在北方,突厥(即后世之土耳其)推翻了氐族首领的统治后,于581 年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归顺了中国,而隋朝在609年更又征服了藏北的吐谷浑。
不过,隋炀帝一再发动征伐并大耗民力修建运河、长城和宫室使自己失去了民心。612 年场帝东征高句丽失败后,朝廷的声誉大受打击,各地纷纷爆发了起义,炀帝被迫草草收兵结束了他的东征。615 年炀帝大败于以前一直归顺的东突厥,这时帝国开始四分五裂。炀帝匆匆逃往江南后,于618 年为手下的臣子所弑,隋朝乃告灭亡。
唐:世界性的大帝国
在隋亡以后的群雄逐鹿中,李世民成为最后的赢家。他身上具有晋北胡人的血统,极具雄才大略。他于617 年攻陷长安,次年建立了唐朝,立其父李渊为皇帝。李世民除掉他的兄弟后,李渊退位,他登基称制一直到649 年去世。李世民的庙号为唐太宗,他在位的23 年(626一649 年)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唐和汉朝一样,被认为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
630 年唐太宗征服了东突厥,之后又在639 一一640 年、647 一648 年发动一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从西突厥手中夺回了塔里木盆地。在这场战役中他得到了回鹘部落的帮助,后者亦从此脱离了西突厥帝国,成为唐朝的忠实盟友和它在中亚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渐渐地,帕米尔以西奥克苏(Oxus )流域诸国也纷纷归顺了唐朝。657 年,西突厥帝国终于土崩瓦解,在唐朝的压力下,突厥各部被迫南迁印度或西迁西亚及欧洲等地区。西藏吐蕃各部于607 年统一后也归顺了唐朝,唐朝在西藏派驻使节,唐朝的军队中专门有吐蕃人的队伍。后唐军深入今印度北部地区,平定了那里的叛乱,还在648年把一名印度的邦主俘回了长安。这是近代以前中印两国惟一的一次交锋,这说明两大民族间的地理障碍是多么不利于两者的交往。唐太宗曾两征高句丽,都遭到了失败,但他的继任者唐高宗(649一683 年在位)在朝鲜东南部新罗国的帮助下击溃了高句丽以及百济和日本的联军。于是新罗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全部朝鲜半岛。
唐朝的势力范围,北起南西伯利亚,南至东南亚,西达西藏、中亚及里海一带,在本土之外还设置了6 大都护府控制着周围的附庸国,如塔里木盆地的安西、朝鲜半岛的安东、安南(即越南的中文名称“Annam ”一词的来源)等地均设置了都护府。此外尚有日本、南亚、东南亚乃至西亚的一些国家,亦遣使进贡。这样,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唐朝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唐朝和汉朝一样也几乎断送在女主之手。武则天在高宗在位晚期控制了朝政,高宗死后她通过傀儡皇帝又统治了一个时期,最终于690 年自称皇帝(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易国号为周。由于她是一名篡位者,而且又是一个女人,因此一直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抨击,但实际上她是一名强有力的统治者,并且大大完善了科举制度。武则天80 岁时,臣下于705 年发动宫廷政变恢复了唐朝。几年后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2 一756 年在位)登基执政,从而开创了唐朝的第二个高峰期。
这时唐朝的人口、国力已超过贞观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若干衰退的迹象。财政问题缠夹不清,异族入侵又占了上风。747 年,高丽人高仙芝率部越过帕米尔和印度库什地区,试图打通西藏与阿拉伯地区,但于751 年在费尔于纳(Ferghana )以北的塔拉斯(Talas )地区被阿拉伯人击溃,其后没有几年玄宗的统治就在安史之乱中结束了。唐军在胡兵的帮助下平定了这场叛乱,此后唐朝又维持了大约一个半世纪的光景,但已无复当年的盛况与锐气了。
五、中央集权的复兴
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中国在6 世纪通过武力得到统一,又在7 世纪时征服了一个遥远的帝国,这些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究其实则是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重建。几百年来的南北朝对峙和五胡16 国的混战,已使集权统治变得似乎遥不可及。况且,佛教东传又给经济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僧人们往往拥有大量田产,与豪门士族一道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北魏、隋、唐最大的成就便是摸索出一套经济制度从而克服了以上弊端。
北魏在5 世纪时开始尝试解决导致汉朝覆火的一些根本症结。在某种程度上北魏采用了王莽的土地国有政策。由于土地税较轻而个人担负的徭役过重,因此政府为求发展,就必须控制尽可能多的纳税农民并尽量减少豪门巨族所控制的服役人数485 年北魏实行了一种“均田”制度,规定每个成年劳动力都可分到一定面积的土地,其中只有少量桑田可以永久保留,其余土地在农民超过年龄期限或者死后要交还国家。尽管均田制并非针对豪门挂族,但它确实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劳动力流向私人,同时也稳定了朝廷的财政基础。
另外北魏还实施了一种户口制度,他们将百姓编组,同组人相互负责彼此的行为与赋税。这种联保制度自古有之,并且一直保留到近代(即维持地方和平的“保甲制”) ,这项制度使人们习惯于在邻里之间互相进行监视,因为他们必须彼此为对方的行为负责。另外北魏还在北部边境实行了军事屯田制度。汉朝时也曾建立屯田,自六朝以后这已成为各个朝代经常采用的一种边防措施。西魏(535 一556 年)和北周( 557 一581 年)还相继采取了民兵制度,即政府训练壮年农民并以宗族为单位把他们编为常规部队。到了唐朝时这又进一步发展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男丁在交纳赋税的同时还必须服兵役。
均田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隋曾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勒令权贵富户必须按品级占有田产,一般最多也不超过1370 英亩。唐朝袭用了这种做法,此外还按官位品级的大小将面积不等的“职份田”分给官员及豪门望族。地方政府则以“公解田”为其经济来源。不过大部分土地都平均分给了农民。每个18 到59 岁之间的壮年男子按照法令都可分到80 亩的土地,其中只有1 / 5 是可以永久占有的“永业田”, 而反过来他亦必须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丝或麻(后者视该地条件而定);待年需抽出20 天为朝廷服徭役及为地方政府服天数不等的劳役:本人若不想服役,也可以用桑麻或钱来代替,此外,一些免去其他税、役的壮丁还必须定期服兵役,这通常没有报酬,反而还得自己掏钱。
为实行这套复杂的土地制度,政府必须仔细清点全国的人口和土地:现存的当年统计簿册表明,每块土地确实都按照不同的等级分给了个人这大约是19 世纪之前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土地制度了,不过在唐开国后的100 年间,这种制度确实很见成效,有力促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唐朝的繁荣
初唐时朝廷收入之丰,只有后来承平已久的皇室和政府机构的奢靡花销可以与之比拟。这时中国人凭其特有的管理才能,发展出一套计算各大经济产品的度量单位,如一“贯”铜钱、一“两”纹银、一“石”谷子、一“匹”绢等等,彼此大抵等值。以此推算,当时朝廷的岁收入约为5200万个单位,另外朝廷还享有免费的劳役和军役服务。
这时的政府自然远比汉朝时更为富庶了。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汉唐之间的数百年里,长江流域的人口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国都定在西安,政权也把持在关中军事集团手中,但唐时全国经济重心已从生产小麦、小米的渭河流域和华北平原转移到了产稻的长江下游地区。
这种转移即是隋朝兴建大运河的原因。帝国需要一条便利的运输系统将南方边疆与首都连接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南方产粮区的优势。隋炀帝在610年开凿的大运河,从长江以南的杭州直到黄河,向西连通长安,又往西北通向北京,今天的大运河只保留了从杭州到北京的这一段。
在理论土,均田制以定期向农民分配土地为基础,但实际操作的结果却很难说。国家太平,于是人日激增,这样农业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就失去了平衡,结果农民从父亲手中继承到的土地就达不到应有的份额,而且大部分都成了永业田。同时,皇帝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这种情形与汉朝如出一辙。到了8 世纪上半叶,均田制显然己是名存实亡。这也是唐玄宗时国力盛极而衰的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这时统治者废弃了均田制,此后也再未如此大规模地推行过这项制度。
官僚制度与科举制度
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汉代以降,太学与考核制度逐渐衰亡,到了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地方政府举荐贤才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豪门士族的子弟把持了重要的官职,并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隋文帝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大一统政权之意识形态基础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完善了汉朝的官吏考核选拔制度,并再次强调州、郡长官必须由朝廷委任而地方望族不得担任这一职务。
唐承袭并进一步发展。隋朝时的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同时亦在各地开设学堂以供当地学子求学之用,国子监的学生和地方举荐的人才则由礼部负责进行考核。科举分好几级,如“秀才科”考策论、“进士科”考文学及其他明经、明法、书法、明算诸科。不过后三种专业技术型考试只是用来选拔低级官员,而进士科则逐渐成为通向仕途的最佳也是最主要的途径。考中进士者在授职之前还必须参加吏部的考试,在文章之外还要考察其外表及言谈举止。另外,对于在职官员也进行类似公务员评审制的政绩考验。
这种繁复的科举制度发展得相当缓慢,直到8 世纪才完全成熟。但即使在这时,富贵子弟仍然比一般人更有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为考试需要经年累月地攻读经书,这只有富贵之家才负担得起。国子监的学生主要也是贵族子弟,地方举荐的贤才亦大多出身上层。此外,高官大员们往往享有举荐子弟、门生做官的特权,而这时后者根本无需参加不什么考试、
不过,唐朝的科举制度还是培养出一批汉朝从未有过的能吏贤臣:除了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功臣以及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