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影不离。最初是大快活紧盯 大家乐,大家乐的分店设在哪里,不用多久,附近的街面,必会亮出大快活 的商号标志。      大家乐对大快活“截其客流”的做法“不胜烦恼”,又无计无施。大概 大快活翅膀硬了,毋须借大家乐的影响旺店,另辟蹊径,去新城区开设分店。 大家乐“以牙还牙”,也到附近开分店,分流客源,让大快活不怎么“快活”。      两家最典型的店址争夺战,爆发于1992年的中环。大家乐的租期届满, 房东准备加租。不远处的大快活所处的大厦计划重建,大快活要迁走。于是, 大家乐就不打算加租续约。      谁知,大快活得知大家乐准备放弃,抢先与房东签约,得下大家乐的旧 铺位。大家乐见大快活“懒”在中环不走,也决定留下,与大快活“血战到 底”。也巧,大快活所处的大厦没这么快拆卸重建,大家乐就租下这幢大厦 的一个新铺位,花费了60万港元重新装修,与大快活决一雌雄。     据统计,两家有一半以上的分店,是“并肩战斗”着的。另不足一半、 各得其所,大家乐入市早,多在商业区;大快活多在新工业区、住宅区。目 前,大家乐的客源优势胜过大快活,但大快活增长势头猛,令大家乐不敢懈 怠。     在食物品种及经营风格上,两家互相模仿,你有,我亦有;你好,我更 妙。      1993年5月,大快活率先在同业推出早餐。仅隔几天功夫,大家乐就推 出“醒晨益大家”的早餐与其抢市。      两家突破快餐单一经营始于1991年。这年2月,大快活在黄埔花园开设 马里奥意大利餐厅,不久又在沙田和尖沙咀开设两家分店。大家乐则开设吉 太郎日本餐厅,由于经验不足,开张8个月便关门大吉。而重酬聘请意大利 餐厅管理及烹任人才的大快活,经营传统意式美食的业务异常顺利,至1993 年底,马里奥已增到20间分店,是高收入的港人饮食消遣的好去处。     老大大家乐岂能善罢甘休,扯老二衫尾?大家乐创办洋式餐馆不成,索 性斥巨资收购意大利粉屋餐厅,得手后又倾巨资,到1993年3月,粉屋分店 
… 页面 105…

已达16间,继而,大家乐又插手本地特色食品市场,一掷千金,把港人家喻 户晓的阿二靓汤集团揽进大家乐家族。      从以上事例可窥知,自从罗开扬挂帅后,大快活不再是人们嘲讽中的“跟 屁虫”,而是不断创新,频频出击。不少地方,成为老帅大家乐模仿的对象。      到1993年9月底,大家乐快餐分店数110间,大快活快餐分店96间; 大家乐营业额的市场占有率为25%,大快活为15%。然而,大快活虽落其后, 分店数或营业额却每年呈大幅上升趋势,而大家乐几年都“胶”在原有水平。 大家乐收购意式粉屋与阿二靓汤,耗尽财力,故在快餐业上呈强弩之末之势。 行家认为,大快活必后来者居上,如百事可乐紧逼可口可乐、富士挑战柯达 一样。      星桥先生分析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乐和大快活的竞争是良性竞 争,竞争结果对双方都有利,总体上促进香港中式快餐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乐、大快活几乎占了香港中式快餐半壁山河。而中式快餐的市场占 有率更是高达80%!      资料显示,1993年,香港人出外饮食消费达359亿港元,快餐消费约35 亿港元,占饮食业的 10%。而日本快餐的市场占有率为20%,美国更高达 35%。专家认为,香港快餐业的发展潜力仍很大。罗开扬则认为,香港市场 已日趋饱和,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洋人更 注重食物热量,中国人更讲究口福。洋人不愿把时间过分消耗在饮食上,中 国人只要有钱有空,便会极有耐心地坐在餐桌上慢慢等菜,细细品味。      大家乐、大快活,几乎同时把目光盯在中国内地。据估算,内地快餐消 费可望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而目前,只有大中城市才有屈指可数的快餐连 锁集团。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开张之初,排队等候的食客竟有几千之多!这 如何不使罗氏兄弟怦然心动?      1992年初,大快活与北京的公司,合资在公主坟开办第一家大快活分 店。继而马不停蹄南下,在深圳、广州开办分店。到1994年3月,在内地的 分店数已达16间,到1996年,已突破50家。      大家乐仅迟两个月进军内地,首间分店开设在深圳。其后以广州为大本 营,在珠江三角洲的卫星城市开设分店。大家乐正在广州建设中央食品加工 厂,把食品用冷藏车分送到旗下的各分店,在1996年,将形成由20间分店 构成的快餐网络。      在香港的快餐业,大快活逊于大家乐一筹;在内地的快餐业,大快活则 胜于大家乐。因此,大快活与大家乐,在整体上已势均力敌,不相伯仲。罗 氏二家族,双双坐上香港快餐大王的宝座!      这是曾在香港电视圈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周梁淑怡。 
… 页面 106…

                    第七十二章 传媒争霸 于品海法术玩完      1993年,香港传媒争霸战高潮迭起。郑经瀚以千万港元年薪挖去《明报 周刊》的雷伟坡;马澄坤斥资8000万港元,筹办《东方快讯》,大展银锄挖  《南华早报》墙角;风头最劲数《明报》新老板于品海,他创办《现代日报》, 光宣传费就高达2000万港元,四面出击,欲做传媒大王,然而法术使尽,陷 入困境不可自拨                              香港的书籍出版与发行      香港是大陆文化人眼里的文化沙漠。确实,香港的出版社及书籍没有内地多。但 香港仅600万人口,出版社却有200多家。1989年港府统计资料,注册登记的新书有 7100多册,其中外文书4500多册,中文书2500多册,平均每天有近20本新书出版。 这种水平,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城市能与其相比。      香港出版社虽多,规模均很小。不像内地的大出版社,由独院群楼构成。香港的 出版社可小到仅一间租用的写字间,社长、总编、编辑均是一人,外加一名身兼数职的 秘书。香港出版社人员虽少,但效率高,和内地比,一名编辑的出书量可以一当十。      香港新版的图书种类虽多,但每种的印数却少得可怜——香港本地市场太小。在 这点上,拥有上1O亿汉文读者群市场的内地出版社,得天独厚,一种书没发过10万册, 就不算畅销书,在香港,畅销书的概念是1万册,新书的第一版,只敢印一两千册,销 完再考虑重版。故香港出版界人士自嘲道:“要败家,就去开出版社。”香港只有极少 出版大亨,如黄玉郎、郑经瀚。黄氏的大半业务是非图书出版,不过,他的漫画丛书如 此畅销,确属异数。      香港的书少量是色情暴力类的,大量是实用性的,学术性的更少。无论哪种书, 均印刷精美,内地图书莫能比拟。      发行商是出版商与书店的媒介。书交发行商推销,付10%佣金。因香港书籍种类 多,一般书店只是一种书进两三本,有的一本也不进。一个发行商要做多家出版社的发 行。香港的书店书档有1000多家。最大的是商务、中华、三联等几家,历史悠久,铺 位地点好,面积大,书的品种多。香港的出版社,不少是“前店后社”,实行产售一条 龙,但出的书不限自家店卖,自家店亦不专卖自家书。香港铺位租金昂贵,故有相当的 小型书店设在当街的二三楼,招牌挂在醒目处,购书者“按图索骥”迂回上楼。书店仅 一间房,书籍排列紧凑,一尘不染,通常只有热销书能见其封面,一般的书只能见其书 脊。书档卖的书,多是色情暴力消遣类的中文书,近似内地的地摊书。      1993年,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77种,其中,综合性中文日报16家, 中文晚报2家,英文日报2家,每周出版5天或6天的英文报纸5家,不刊 登国际国内电讯的日报3家,影视娱乐报2家,马经报23家,盲人报1家。      香港的期刊,至1990年已突破600种大关。按出版周期论,可分半周刊、 周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按内容分,影响大的有这么几类。      八卦周刊:“八卦”不是“阴阳八卦”,香港称喜欢说三道四、揭人隐 私的人为“八婆”。八卦周刊所“八”的对象是娱乐界的明星,“八”他们 登台、拍戏、拍拖、买楼、买车、养狗、嗜好,以及生病打喷嚏等内容。八 卦周刊的市场定位是追星族,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读者群又不限于追星 族。影响大的八卦周刊有 《明报周刊》、《东方新地》、《良友》画报等。 
… 页面 107…

     综合杂志:综合性杂志以政治、经济、娱乐、体育新闻为主,内容包罗 万象。影响大的数《壹周刊》、《东周刊》。      政治杂志:政治杂志不是内地人概念中的《求是》、《支部生活》这类 杂志,它也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杂志,内容偏重政经方面。读者的层次 较高,多为知识分子,如《明报月刊》、《镜报月刊》等。      成人杂志:通常指色情杂志,是受美国《花花公子》的影响而创办的— —香港本身也有《花花公子》中文版。香港出的成人杂志有《龙虎豹》、《藏 春阁》、《男子汉》、《西急》、《香港九七》,以及《西洋阁楼》中文版 等10余份。里面有大量裸照及淫文,但无杂志社社址及电话——可见出版商 做贼心虚,见利忘义。      财经杂志: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杂志,70年代后异军突起,影响日隆,如  《信报月刊》、《经济导报》、《资本》、《资本家》,等等。      除了成人杂志,香港的报刊发行大部不赚钱,收入来自广告。在内地读 者看来,香港的传媒广告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一份成功的报刊,就是一家 盈利丰厚的企业。香港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报刊,竞 争会愈加激烈。      香港传媒业一直未太平过。一位资深报人说:报刊林立,饱和得插入一 枚针也会激起浪花。现在却不断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弹。                                     期刊擂台      1989年初,佐丹奴连锁集团老板黎智英,斥资4500万港元,创办一份 模仿美国 《新闻周刊》与香港《明报周刊》的新杂志。不惜以巨万年薪的代 价,挖取总编副社长一级的人才。      1990年,大16开的《壹周刊》问世,立即以创刊代价之昂而轰动香港。 动辄千万元的花销,宣告了山寨式传媒业时代已成为历史,更宣判了文人办 报办刊的死刑。在新时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投资,只能是杯水车薪。       《壹周刊》是一份综合性杂志,图文并茂,读者既可获取信息,又可消 遣。加之该刊不遗余力宣传,发行量节节上升。两年功夫 (104期)突破10 万大关,跻身畅销杂志金榜。每月广告有600多万港元,除去开支,每月净 赚200万港元,年纯利2400万港元!《壹周刊》成为黎智英第二只收入稳定 的聚宝盆。      东方报业集团老板马澄坤见猎心喜,物色叶一坚为新杂志的总编辑,目 标是与 《壹周刊》分一杯羹。1992年暮秋,东方隆重推出《东周刊》,大张 旗鼓在香港第一大报 《东方日报》进行广告轰炸。       《东周刊》业绩不俗,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