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利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

总体概述
  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只欠国产涡扇即可基本实现全面国产化。

改进
  苏…27SMK型战斗机由苏…27S型战斗机发展而来,根据有些客户苏…27S所提出的要求,苏…27SMK飞机做了三方面的改进。 
  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
  二、SMK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
  三、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 
  改进效果
  通过上述改进,飞机的作战效能有很大提高,由于可使用空对地导弹,对点状目标的作战效能提高了23倍。

性能数据
  机长:21。935米 
  机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 
  载弹:6000千克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4390千米 
  实用升限:18000米 
  起飞距离:650米 
  着陆距离:620米 
  发动机推力:2*12500公斤 
 

 中国歼…12战斗机 '本章字数:5090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17 11:00:00。0'
 
 简介
  国产 歼…12 轻型战斗机在我国的空军航空博物馆公开露面之后,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她解开了海外曾盛传一时的“歼…12 之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台湾一家技术刊物对 歼…12 的历史意义曾作过如下评价:“歼…12 战斗机是中国大陆空军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以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有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但是却为中国大陆实施全面独立自主地开发其战斗机装备的研制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是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歼…12 飞机在国内也曾是一个另人迷惑的角色。声誉不低,但终未被列入装备。距离 歼…12 首次试飞 30 年之后的今天,也许可能对它进行更为客观的剖析和评价。

空战提出的命题
  歼…12 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 1969 年初提出的。当时,世界上经历越南和中东几场局部战争之后,有关军界人士开始认识到:设计战斗机不能单纯地追求飞行速度快,还要赋予战斗机以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美国生产的飞行速度为音速两倍的 F…105 和 F…4 等设备精良的战斗机,有时却在亚音速的 米格…17 飞机面前束手无策。先进的超音速战斗机被速度低于它的对手击落的战例时有发生。我国空军的飞行员就曾经在 1967 年 4 月 24 日,驾驶高亚音速的 歼…5 飞机击落了 1 架侵入我广西板兴地区的美国 F…4B 超音速战斗机。 
  所谓飞机的机动飞行性能,主要指的是它的加速爬升和盘旋性能。其中前两项指标是和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而最后一项指标确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互矛盾的。飞行速度越大,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飞行时间就越长。局部战斗中的空战实践证明:即使在广泛使用空对空导弹的情况下,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机炮进行格斗仍不可避免。格斗中,战斗机常被迫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弯速率,绕到敌手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这时,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
  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国飞行员,强烈地呼吁有关部门要设计出“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也就是说,要加强战斗机的格斗能力。从实质上看,就是要求改善高速飞机的低速性能。 
  世界有关国家的飞机设计部门是如何解决空战提出的这一复杂命题的呢?

不同的发展途径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我国开始研制 歼…12 的同时,也就是 1969 年这一年当中,世界有关国家的战斗机研制动向,以便和我国的研制项目相互比较。
  1969 年 1 月和 12 月,美国海军和空军分别选定了 F…14 和 F…15 两种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两者都是通过加大发动机的推力(提高全机推重比)和增大机翼面积(降低翼载荷)来改善机动性能的,前者还使用了变后略翼技术,因而飞机都变的很大。它们的最大起飞重量分别是 33;724 千克和 25;400 千克,约为 歼…5 飞机的 5 倍。F…15A 的空战推重比达到了 14。03牛/千克,最大翼载荷为 450千克/平方米。
  1964 年 4 月,英国的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开始服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低速飞行的矛盾关系,具有异乎寻常的机动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维护使用复杂和经济性差等严重问题。
  60 年代末,苏联制成了 米格…27 和 苏…17 战斗机,它们都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低速飞行矛盾的,由此也带来了结构重量的增加。 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于 1969 年开始论证“狂风”战斗机方案,他们最终采用的也是变后掠翼布局。 1969 年 3 月,法国的 幻影F。1 战斗机的预生产型首次试飞。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能力和缩短起降距离,法国人放弃了“幻影”飞机系列传统的无尾三角翼布局,又会到常规布局中来寻找出路。 与此同时,以色列开始实施“黑帘”计划。他们利用法国 幻影5 飞机的图纸,在该机的三角翼前面加装了鸭式小翼,研制成功了 幼狮C。2 战斗机,达到了提高机动性能的目的。 还是在这一年里,瑞典的近耦合鸭式布局短距起落战斗机 Saab…37 ;在世界上一举成名。瑞典人为了挖掘飞机的气动潜力,曾进行了 10 年之久的预先性研究。他们的成功,激起了 70 年代探索非常规飞机气动布局的热潮。

我国的选择
  1968 年 4 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即后来的 歼…12)的计划,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那时,世界上的新型战斗机正朝着体积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我国采取的确是一种朴实的作法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就当时我国的技术储备情况而言,这可能最为现实的一条途径。
  研制“小歼”的任务在 1968 年的“8 25”会议上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第二年 3 月正式命名为 歼…12。
  南昌飞机制造厂从 1968 年 7 月开始方案设计,8 月总体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随后,以 1 年零 5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原型机于 1969 年 12 月 26 日首次试飞成功。 1973年 9 月 10 日,歼…12 飞机向中央首长做了精彩的汇报表演,被叶剑英元帅赞誉为“空中李向阳”(李向阳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游击队队长的名字)。这一绰号道出了 歼…12 飞机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 后来,南昌飞机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 歼…12 作了 10 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率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实验。1975 年 7 月 1 日,再次试飞成功。 1978 年 2 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 5 架经过试飞的整机。目前,有两架收藏于我国空军航空博物馆。

歼…12 的技术水平
  参加过 歼…12 试飞的飞行员都交口称赞它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其出色的机动飞行能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歼…12 战斗机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 180米/秒。而和 歼…12 同年同月首次试飞的美国 F…14 战斗机的这一项指标是 200米/秒;专门针对 米格…21 而设计的 F…5E 是 160米/秒。 歼…12 在 5;000 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是 1;140 米。而中低空机动性能突出的 歼…6 是 1;200 米;美国刻意改善盘旋性能的 F…5E 是 1;080 米,为此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 在 5;000 米高度上,从 M0。9 水平加速到 M1。2,所需时间为 65 秒。而 歼…6 是 85 秒;美国的 F…5A 是 140 秒。歼…12 的水平是比较先进的。 再看 歼…12 的地面机动性能,也就是它的短距起落性能。其起飞滑跑距离 500 米,着陆滑跑距离是 510 米。与 歼…12 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 歼…5 的起飞滑跑距离是 590 米,着陆滑跑距离是 825 米。歼…12 能做到比 歼…5 的滑跑距离还要短是很不容易的,并且具有防尘装置,可在短土跑道上起落。
  歼…12 的最大平飞速度,在 11;000 米高度上,最大 M 数 1。5,优于 歼…6;实用升限 17;410 米,与 歼…6 相当。歼…12 在高空的巡航速度是 M0。95,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