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利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ǖ恼郊ā�
  米格…23 有三种主要的改型:米格…23S,米格…23M,米格…23ML。S 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6900 公斤的 R…27…F2M…300发动机,改进了火控,红外传感器等。安装一门 23 毫米双管机炮。机身后部有四块减速板,垂尾根部有减速伞舱。腹鳍是很特别的折叠式。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此型仅从 1969 年中到 1970 年底量产,共生产了 50 架。
  米格…23M 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 米格…23 改进型。该型改用了 R…23…300发动机,重新设计了头部以容纳新型雷达,可挂装多种空空弹,典型外挂是机翼下的挂点挂中程空空导弹(共 2 枚),进气道下的 2 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 4 枚近距格斗导弹,机身下部中线挂架挂一副油箱。此型的出口简化型叫 MF 或 MS 型,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
  米格…23ML从1976一直生产到1981年,并大量出口。它是米格…23M的改进型,减小了垂尾面积,更新了大部分主要装备,整机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比较有趣的是1989年7月,驻波兰苏联空军的一架米格…23在训练过程中发动机发生故障,飞行员跳伞后竟然继续保持低空飞行,一直飞过多个国家,直到燃料耗尽后才坠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一事例足以证明米格…23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
  米格(mig)…23战斗机是一种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70年代前苏联空军用以取代米格…21的主要制空战斗机。该机兼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西方把它称为“鞭挞者”。
  米格…23于1963年开始研制,1970年投入生产并装备前苏联空军,1973年开始大量生产,其后不久即出口外销。到1986 年停产时,生产总数已逾 4000 架。除前苏联外,使用该型飞机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埃塞俄比亚、 利比亚、越南、古巴、波兰和印度等。
  米格…23约有10种改型,技术、战术性能逐渐改进。除机翼未变,机身特别是机头部分变化明显,有的改型已成为专门用途的作战飞机,如米格…23B是专门的对地攻击型,编号也已经改为米格…27。
  格…23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0400公斤,装1台P…29…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最大/加力) 8265/12550 公斤,最大速度 2。35 倍音速,实用升限17800米,作战半径1160公里。该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 其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的传统样式,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机头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 实现了超视距攻击。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同时减小了跨、超音速阻力。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该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 00米,比米格…21的还大,表明其近距格斗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其主力制空战斗机的使命,只适于中、低空高速拦截使用。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倒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
  米格…23装有“高空云雀”火控雷达、多普勒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和仪表着陆设备,还有激光测距、雷达告警等设备。 主要武器有 1 门 23 毫米双管机炮, 5个外部挂架,可携带4500公斤武器载荷,根据不同任务挂装各种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对地攻击型还可挂空地导弹和战术核武器。伊拉克空军装备了不少米格…23战斗机,但在海湾战争中无建树,反而被多国部队空军在空中击落9架。
  Mig…23M型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5。88(机长,不计空速管)×14(翼展,后掠角18度40分)/7。78(翼展,后掠角74度40分)×4。82(机高)米。
  机翼面积:34。16?。
  正常起飞重量:1562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881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2400公里/小时(2。35马赫)。
  实用升限:17800米。
  爬升率:160米/秒(高度200米)。
  作战半径:1161公里。
  转场航程:2900公里。
  发动机:1台R…23…300发动机,静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
  电子设备:“高市云雀”雷达,搜索距离85公里,跟踪距离54公里;激光测距仪;“警笛”3雷达台警系统;多曲勒导航设备。
  武器系统:1门23毫米双管机炮。机身下共有5个挂架,可挂火箭、空对空导弹(AA-7、AA-8)及其它各种武器。
 

 苏联米格…25狐蝠战斗机 '本章字数:8527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15 11:00:00。0'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千米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米格-25现有4种型号:A型为截击型,B型为侦察型,C型为教练型,D型为电子对抗型。
  米格-25战斗截击机全长23。82米,机身长19。4米,翼展13。95米,机高6。1米,空重20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6200千克。机上装有2台PD…3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9300千克,加力推力12250千克。高空最大持续飞行速度为M数2。83,海平面超低空飞行速度为M数0。85。最大爬升率为12480米/分,从海平面上升到11000米开加力需2分30秒。实用升限 24400 米。起飞滑跑距离为 1380米,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作战半径1130千米。
  由于该机的良好的气动外形设计和很强的动力装置,在许多技术指标方面都创造过世界纪录。米格-25战斗机上未装航炮,有4个武器挂架,可挂4枚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的AA…6空对空导弹,它能在远距离上发现、截获飞行速度为M数2。5的各种空中目标,并且能实施全向攻击。
  该机机载设备比较好,装有全天候远程截机雷达,最大发现距离90公里,最大截获距离50公里,具有自动跳频抗干扰能力,但是没有下视下射能力。尽管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主宰当今空战战场,米格-25战斗截击机的主要作战用途已不是用于截击,但是用于战场侦察仍然是米格-25的拿手绝技。 
  当年苏联新战机米格…25于1965年装备部队时,曾打破与创造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震惊世界。当时研究米格机的西方专家们认为它高深莫测。 
  1976年9月6日下午1时11分,驻地位于西伯利亚萨卡诺夫空军基地的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驾米格…25战机叛逃到日本北海道函馆民用机场,立刻忙坏了西方各国驻日武官。他们不惜踏平日本防卫厅航空部的门槛,就只为能打听一些关于该战机的技术性能的情报资料,其中尤以美国武官为甚。 
  他主动提议派遣美空军系统司令部所属外国技术处的米格机专家们前来协助调查,并拆卸机上的自毁炸弹系统,但因日方不想冒炸毁整架飞机的危险而作罢。若要对飞机进行彻底调查,必须将其进行拆卸,在引人瞩目的民用机场是绝对不行的,于是日方决定将这架战机秘密运往百公里外的空军基地进行拆卸。 
  为了不损伤机体,日方机械人员先将尾翼、腹鳍、机翼等大部组件从机身上卸下来并做好防护措施。 
  可是他们在进一步分解长达22米的机身时却无从下手。于是,他们想到了美军所拥有的当时世界上最大型的军用运输机C…5“银河”式。日本航空幕僚长(空军参谋长)角田义隆当即与驻日美军司令加里干中将联系。美方立刻应允并表示全力配合,而且主动表示:分文不取。于是米格机被迅速送往基地。 
  可是在飞机送到后,美方竟马上撕毁协议,提出1200万日元的账单。在经日方讨价还价后,美方最终将账单减为一半。 
  9月19日,来自美方的11名米格机专家乘坐日方C…1运输机火速赶到现场,开始对飞机大卸八块。最后的结果让这些专家们大吃一惊:这架飞机上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新技术,而只是现有技术的有机组合,但它却取得了惊人的系统效果。而且技术非但不先进,反而很“落后”。例如该机“电子设备太笨重,大量使用早已过时的真空管”、“飞机蒙皮破天荒使用了耐高温的不锈钢焊接技术”、“工艺技术粗糙”等等。 
  苏联方面对此也表示默认,只是在19年后出版的一本权威史料上说:“该事件最大的危害是泄露了机载雷达识别系统的秘密。当时为了将危害降至最小,航空工程师们不得不再安装新的机载雷达,修改飞机武器射控系统,也因此有了米格…25Ⅲ的衍生型,其机载雷达可不受地面杂波干扰,有利于导弹攻击目标。” 
  又如具有多手段“天性”的电子战。它的这种“天性”令人叹为观止:电子情报侦察、引导干扰侦察、自卫告警,杂波干扰机等压制性有源干扰、带假信息的欺骗干扰、使敌弹提前爆炸的反控干扰,干扰丝或干扰带等压制性无源干扰,角反射器、龙伯球、伪装网、反雷达烟雾、充气模型等雷达假目标,反辐射导弹、反辐射攻击飞机、精密定位火力摧毁以及反侦察、反干扰和反摧毁 
  显然,如果耐心地把它们一个个地编织起来,以不断形成合力,不就是集成么?所以,在电子战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对抗手段的作用,实施系统综合战。近期几场高技术的局部战争表明,电子对抗已从“一对一”的对抗战术演变成“系统对系统”多项战术相结合的综合对抗。因此在电子战行动中,需要充分发挥各种对抗手段的作用,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能。 
  电子战部队与其他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