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娜塔莎见到呼吸已经有了的董库时,她有是测心跳,又是看眼睑,并感觉董库的体温,欣喜的直呼奇迹。
她见证了奇迹,那个没经过实验的解毒剂居然真的起作用了,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检查完毕,亲自送走娜塔莎,左伯阳还没返回,董库就做起来舒缓了下,长长的突出一口气。
装病人并不容易,尤其面对医术精湛的娜塔莎,更是辛苦。还好,又糊弄过去了。
这个消息正如董库所料,左伯阳还没有返回,租界的大佬们已经得知董库又康复的希望了。
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董库康复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只要他醒来,这个对各国还算友善的先遣军指挥官,就不会让先遣军对租界不利。他们因为帮助抓凶手,帮助配置解药的友谊,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个消息冲淡了他们因银行损失留下的阴霾,他们反正也不会有损失,只是心情不好罢了。好在各大银行都在做着应对提款的风潮,相信最终担心的金融风暴不会出现了。
他们松口气的同时,各国本土也已经完成了紧急应对的方案,对于租界银行遭劫,他们这些家族,这些财团做出了正确的反应,那就是不惜代价,在这次的事件中赔钱赚声誉,赚信誉。
他们都相信,只要挺过去,他们的生意会更好,信誉会更高。
相对他们的反应,国家机器却疑惑重重。他们搞不明白汇报中劫匪各国都有,那些人的照片还没有到,但想来跟各自的国家无关,可没有国家支撑,他们哪来的那么多取道购买各国的武器和**?
而且根据挖掘,炸毁的那里挖出了几千条的枪支,和数百万发的子弹。枪支都是新枪,根据编号,他们慢慢能找到线索,可不见得就有用,因为武器购买,可以通过第三方,或者干脆盗出来,这也就说,武器的来源不见得就能找到这帮人背后的势力。
他们都不怀疑先遣军,先遣军的反应和能力,他们不认为能够做到悄无声息就袭击了银行。也不怀疑是武器公司,武器公司有的是先进武器,没必要让他们使用连先遣军使用的武器都不如的淘汰武器。
而且**还要导火索,这点有点落伍。当时要是有人拔掉雷管,爆炸就不会发生了。
可他们并不知道,爆炸,并不是雷管所致。而是最底下的定时炸弹。还有触发式的引爆,一旦有人动这些尸体和导火索,立时就会引爆。晚爆炸实际上就是让那些看到画面的士兵活下来,把财物被炸毁的消息传递出去,否则,没有人在那看着。还间隔了那么久,一旦有胆大的,拆除了爆炸,那不是全露馅了?
没有了危机,各国放心之余,也都放弃了出兵增援租界的打算。先遣军目前对租界没有恶意,已经看得出来,所以,他们没必要制造紧张空气。
这一夜。所有人都很舒坦,包括董库,睡的也很舒坦。他要为明天晚上的苏醒做准备。
晚上,黄河岸边,虎牙战士和飞虎队的战士悄悄的开始了渡河。他们时间紧迫,由于从黑龙江赶来要耽误时间,他们比刘忠等慢了一天,所以没有走徐州。而是选择了渡河。
河岸边是有日军防守的,不过这段河岸的防守并非是阵地连绵。因为这里河岸陡峭,喝水湍急,不利于进攻,所以,才只是设了防御,但不是非常严密。
带队的齐树彬浑身湿漉漉的爬上堤岸。带着十几个战士封锁了五六百米外的日军阵地,在耳麦里下达了全员渡河的命令。
战士们并非乘坐皮筏子渡河,而是把着皮筏子,上面的五六个战士把着方向划着水,水里的战士泅渡推动皮筏子度过湍急地段。在漆黑的夜里,快速的抢渡。
三千多人渡河,也不是十分八分的事情,就算他们准备充分,也耗时了三个多小时,在半夜前,全部悄无声息的渡过了黄河。
顾不上换上干的衣裤,大部分舟山市湿漉漉的在寒冷中悄悄的抹过了两个日军阵地的空隙,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没有惊动敌人,赶到了预定的几乎地点,一处山林。
齐树彬待见到接应的人后,下令就地宿营,休息两个小时,趁着黎明就要奔袭各自的目标,天亮后混入城里,做好袭击的准备。
休息了两个小时,大家换上了干衣服,湿衣服也烤干了。大家随之分流,奔袭各自的目标。
齐树彬的目标是济南,这里集中着大部分的日军高级将领,他要亲自带队在这里,而且,这里的火车道掐断,将会给枣庄等地造成绝对的影响,运输也会就此瘫痪。
待队员散去后,齐树彬带着队伍悄悄的摸向了济南。
此时济南戒备绝对的森严,他们不是防止破坏,而是保证这个陆路的铁路枢纽通往青岛和烟台的道路不会中断,确保煤炭和矿石能够抵达海港。
就连晚点上,火车也是大灯雪亮,在护路的装甲炮车看护下,呼隆隆的不停歇的赶奔海港,输送着物资。
趴在沟里,待车灯消失,齐树彬抬头看了眼漆黑的远处,挥手下令出发。
可就在这时,前方一闪而逝的亮光引起了他的警觉。那是东西反射的光亮。
“有情况。”
他悄声下令,随之慢慢的摸向了那个方向。
靠近了二百余米后,他的视线里出现了数个日军的头盔。那里,居然有一个小队在埋伏,而小队前方,赫然是一座水泥桥。
原来是看大桥的
估算玩潜伏的人数,齐树彬暗自嘀咕了句。
这些,是桥头暗堡以外的埋伏,如果顺着前面摸向大桥,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钻进了敌人的埋伏,一旦发生交火,立时就会被包围。
嘿嘿还黄雀呢
齐树彬暗自好笑,这样的埋伏对付没经验的游击队还行,对付他们,只是多添些死人罢了。
挥了挥手,带着两名战士悄悄的退了回去,跟队伍会汇合,在暗处用地图找到这座桥的位置,选定了一处河道窄的地方,带着队伍让行奔了过去。
这里是汴梁河的一座大桥,桥长百十余米,引桥两端各有五十余米,也就是说,大致二百米的桥,是枣庄方向进入济南最后一座单独的铁路桥。
这里也是齐树彬要袭击的位置,这里炸毁,短时间无法修复,这里河面宽度不适合架简易木桥,也无法让火车通过。
这也是齐树彬绕道赶奔济南的原因。他的时间非常紧,只有一天的时间,也就是明天天亮一天的时间。所以,他要尽快掌握袭击目标的信息,避免到时候遇到突发事件。
其他赶奔各大城市的,都有交通工具,不论是卡车还是摩托车,还是火车,在他们换上日军军服的情况下,都会日语,都有身份识别证件,让他们的行动都非常的快捷。明天天黑前,都能赶到各自的目标,并熟悉周围的情况。
董库的报复不会简单只是杀人,他的报复实际上就是瘫痪日军的运输,让他进攻前,日军掠夺的物资无法运出去,无法用船运回日本本土。
一个小时后,齐树彬抵达了济南城外,并见到了接应他的人。
二百余人分成了两拨,快速换装,换上日军的军服,将各自的武器拆解,放进背包,都扛上了接应的人带来的三八大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支日军的催粮队。
卡车上,一个个麻袋装满了粮食,粮食下面就盖着他们的背包,他们整理好后,就开着卡车,呼隆隆的赶奔了济南,要在黎明前进入济南。
此时,董库已经醒来,根据时间,他在等济南的汇报。过河的消息在他醒来后,五号以及该就汇报了,现在就差齐树彬进入济南了。
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地方是袭击的主要目标。尤其是济南,那里有寺内寿一。根据日军内部潜伏的人员汇报,寺内寿一没有离开济南,正坐镇那里。
这个柳如寄干姐妹的父亲,侵华的甲级战犯,董库不会让他离开中国大地。山山东一旦攻打,日军会快速从海上撤往朝鲜或者直接返回本土,那样的话,一些高层就会逃遁,给狙杀带来麻烦,还要杀伤本土才能擒住,那太久,董库不会等,也不愿意等。
安排齐树彬坐镇济南,他就是要先击毙了寺内寿一,让报复的味道更浓,否则一些虾米没啥油水,也是回应日本人刺杀自己。
第688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
租界这里已经尘埃落定,各国的银行都在舔舐伤口,想办法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挤兑风潮,避免因银行信誉受质疑而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本土,影响到国家金融秩序,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
上海,现在很微妙,实际管控是先遣军,老蒋也不谈论接手事宜,也不靠边,所以,那三家被劫的银行也不会有政斧过问,自生自灭就是了。
好在这一切都是董库一手导演,银行损失不了什么,反倒会坚定大家对银行的信心,毕竟银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依旧兑现。
而各国的银行信誉也会因此提高,国家那部分黄金,倒是可以省下了。毕竟这是有目共睹的被洗劫,财富蒸发,租界自身也有责任,至于支持或者赔偿,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董库已经好转,有恢复的迹象,是否能够康复是未知,但起码有了缓解,有了好的开端。
第二天,租界银行遭劫的事情彻底爆发,租界不再封锁。
骚乱是必然的,一天的时间,无数的人蜂拥各自存钱的银行,就连三个中国银行在内,也同样出现了大批的民众。
各国那里给出了承诺,给出了期限,两个月内保证提兑,并在此期间提高利息,弥补储户的损失。至于寄存的实物,银行承诺,将给与双倍赔偿。
倒是中国的中南、中通、中央三个银行,各自行长淡定的告诉大家,如果提兑,当面兑现,如果锁频,按着三倍价格超值赔偿。毕竟有些物品是家传,具有传世的价值,银行对此作出赔偿,以平复损失者的愤怒。
他们的承诺以及不间断的提兑,也让更多的人相信了,这三家银行没有失信。反观那些外国的银行,承诺俩月内兑现,时间就长了点,变数就多了点。他们很多人也有在那存钱存物的,两相对比,他们终于明白本土的更安全,更有保障。
于是,没有遭劫的银行,那些外国银行里存钱的中国人开始提兑。将钱转入了三家被劫的中国银行,虽然没有引起挤兑风潮,到是让这些没有被劫的外国银行损失了不少的客户,也让那些前往中国银行提兑的放心之余,又将钱存入银行,选择继续信任各自存钱的银行。
这个风波一天显然不会平息,毕竟外国的银行承诺的俩月还没有到来,为数并不是很多的中国储户忧心忡忡。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是懊恼当初选择存在了这些银行。而没选择中国银行了。
至于那些外国人,在拥挤中得到答案,也都没可奈何。这好歹还有个承诺,好歹还有兑现的可能,他们只能等了,而且。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到其他的分行提兑,一样有效。
虽然钱不是问题了,他们对银行并没有太多的信誉上的怀疑,起码在承诺到来前。不会有什么想法。但对租界的治安,已经没有了信心,开始着手准备离开租界返回本土,不在这混了。
这些,都跟董库无关了,他此时带着左伯阳和八个近卫,留下了五号六号应对上海的事宜,亲自赶往了济南。
他在今早醒来后突然想起,报复,岂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