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军事和经济。

    有人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进行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并把洋务运动称为晚清的〃改革开放〃。二者在技术操作层面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填补中外之间在〃物质文明〃层面的落差。

    不过,在洋务运动正式开始之前,曾经有一段〃思想启蒙〃运动,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思想产生的过程。

    大致看一下洋务运动(1861…1895)——这项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如何进行的。

    当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政权危机和鸦片战争所导致的领土危机交织在一起后,朝廷认识到,内乱的危害更大。解决内乱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洋人的坚船利炮。所以,办理洋务的能臣,多是有〃剿匪〃经验的地方官员。

    在清政府中,推动洋务运动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4)

    洋务运动开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前面说过,1850年代的大清朝已经彻底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所以洋务运动目的就是缓解这种窘境,以拯救危局。

    攘外必先安内,是当权者必然的逻辑。因此,洋务运动的开端便以向洋人购买和自己模仿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形式开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在内政已经坏到接近政权崩溃的时候,才有自上而下变革的冲动。这种变革,都是修修补补式的,都是为了应付当下危机的被动之举。

    洋务运动的开始,就是制造〃现代化〃的武器。希望制造出来的枪支弹药,像手术刀一样,能够切除帝国身上的肿瘤。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大炮等军火。这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

    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创办规模较大的军用企业4家: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

    2.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

    3.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务轮船。

    4.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这些官办〃国有企业〃建立的同时,在总理衙门的主导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列强暂时达成了〃和好〃的局面。

    但这种局面注定是短暂的。到了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侵略有了加剧的趋势。新的形势促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开始波及民用工业。洋务派在继续设立兵工厂和扩大原有的军用工业之外,主要着重于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

    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由于洋务运动的任务和内容有了某些改变,洋务派在原有官僚集团之外,又增加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涉及四类产业:轮船航运;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他金属矿藏;电报;纺织业。这些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的官办者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的内容还包括〃培养人才〃。为适应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5)

    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

    在国内的人才培养方面,清政府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比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举措,几乎全是服务军事目的,类似〃先军政治〃。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样的改革,与普通民众是没有关系的,其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也与老百姓没有关系。所以,这样的改革,民众必然是会产生隔膜的,它只是精英们出于挽救政权而发起的一场上层运动而已。

    在洋务派做出上述一系列举措的时候,岛国日本也是一团乱麻和热闹异常。在遭受1850年代开始的列强侵犯之后,日本经历了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

    三大运动的主旨就是打倒把持统治权的幕府机构,树立天皇的权威,并富国强兵抵御列强的侵犯。幸运的是,日本的这些目标都实现了。

    日本当时的问题是,天皇在民间享有至高无上尊重,但在权力上却是被架空的,只是幕府的傀儡。在面对外部危机的时候,幕府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打倒幕府的统治,成为改革的跳板。

    就在日本重新树立起天皇权威的时候,清政府大张旗鼓以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东洋的震动。正在进行政治改革——明治维新的日本人警觉地提出了〃清国威胁论〃。刚刚经历了列强威胁的日本,不愿意看到近邻中国成为列强的一员。所以,日本的舆论兴趣了〃威胁论〃。

    事实上,一个国家一旦在国内舆论,将另外一个国家作为假想敌,往往不是遭遇了巨大的外部威胁,而是其内部出现了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转移视线和转嫁矛盾的出口。换句话说,这是在利用民族矛盾转移阶级矛盾。

    日本的三大运动,必然地导致内部利益的调整和矛盾的加剧。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威胁〃和与中国的〃摩擦〃,促使日本迈上扩军备战之路。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通过进行一场军事对决,来明确一下力量对比。这场战争,就是导致大清朝这艘破船走向沉没的甲午战争。

    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看,后来那场决定中日历史走向的甲午战争,其实从1873年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一年,日本由于明治维新而引发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转移国内视线,明治政府利用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动了对台湾的侵略战争。

    琉球国从明朝起就开始向中国朝贡,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1871年,两艘琉球贡船遇风暴漂流至台湾,其中一艘船上的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6)

    1873年,4名日本人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至台湾被救。当地官员安排将获救者护送回日本,并得到日本官方的致谢。不料,不久日本指责这些被救者在台湾遭到打劫,并重提琉球居民在台湾被杀事件。

    当年6月,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以换约为名抵达北京,并派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到总理衙门探询清政府对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之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些杀人者为当地土著居民,属于〃生番〃,还没有甚加治理。

    这件已经过去两年的事情遂成为日本侵台的借口。

    1874年4月4日,日本成立〃台湾都督府〃作为侵略台湾的机构。5月7日,日军在台湾南部登陆。

    5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台湾等处海防。一时之间,多艘军舰调往台湾。但是,作为一个老练的官员,沈并没有急于出战。李鸿章也致信给他,让其〃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主张谈判解决。

    此后,在清军力量占优的情况下,中日进行了8次谈判。最终在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方发动此次侵略战争耗费共计771万日元,而清政府最后付出50万两白银约合不到80万日元,平息了此事。

    此战是中日甲午战前的首次交锋,对两国均产生极大震动,引发两国开始在海军力量装备上的竞赛。

    日本方面获得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中国的海军力量较为强大,一是中国虽然庞大,但驾驭这个国家的清政府却懦弱无能。根据这一情况,日本在1875提出的海军再次扩军计划获得通过,从英国进口了3艘军舰。

    在中国方面,此战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已经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应该重视海防、发展海军。1875年5月30日,恭亲王等上奏,提出创建北洋水师。当天,清政府发布上谕:南北洋地面宽,界连数省,必须分段督办,以专责成。着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事宜

    这一计划为此后的海军发展确定了方向。

    李鸿章也因为办水师,开始修补大清朝这艘日渐破败的大船。

    要了解后来的那场甲午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马关条约》,必须要充分了解李鸿章。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中日在1894年的这场对决,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决,也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对决。

    尽管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已经对李鸿章花费了不少笔墨,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晚清干臣。

    李鸿章,一介书生。1853年2月,当太平天国攻陷安徽省城的时候,正在京城翰林院当闲差的李鸿章〃投笔从戎〃,回乡办团练。

    结果,秀才练兵,一事无成。经举荐,入曾国藩门下做幕僚,凭借其才华和胆识,赢得曾的赏识。

    正可谓时势造英雄。当太平天国运动给这个国家造成巨大动荡,导致半个中国纲常败坏、无数人头落地的时候,李鸿章迎来了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广阔的舞台。

    1861年,太平军在浙江连连大捷,直接威胁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地上海。此时的上海已经形成十里洋场富甲天下的局面,一旦上海失陷,清政府的财政将受到严重威胁。此时全力围困太平军老巢南京的曾国藩〃无兵可分〃。而合肥人李鸿章,成为办理淮军以援救上海的最佳人选。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7)

    李鸿章被曾国藩推荐为安徽巡抚,从此自立门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