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随即电告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刘邓月底出击不变;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的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
  此后,我军逐渐形成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气势磅礴的“品”字形阵势,有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原大合唱。
  按照这一构想,毛泽东从他的土窑洞里向斗志旺盛的各野战军发布作战命令:刘邓大军,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到长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实施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自晋南强渡黄河,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这三支大军在江淮河间广大的中原地区,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摆战场于中原,机动歼敌。
  又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北上。
  小河会议后,彭德怀即挥师北上攻打榆林,把胡宗南进攻陕北的全部机动兵力12个旅吸引北调,以便陈赓兵团从晋南过河挺进豫西,配合刘邓向大别山进军。
  山东解放军于内线把顽敌顾祝同拖向胶东,外线牵制邱清泉于陇海路北。
  这两支大军作两翼牵制,以确保刘邓大军突人敌人战略纵深。
  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立即将上述战略部署电告刘邓,以加紧行动准备。
  同时,毛泽东对北线的东北战场和晋察冀战场也多次作了规划。
  毛泽东一直认为,华北、东北是一个整体,两区军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夺取长春、北宁两铁路和长春、沈阳、北平、天津四城(即两路四城)。1947年5 月20日,当东北民主联军正在发动夏季攻势之际,毛泽东在靖边县王家湾致电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林彪、高岗并告中央工委的朱德、刘少奇。指出:“夺取两路四城必须准备的条件有三:你们已在北满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解决了第一个条件;现在正向南满作战,估计不要很久即可解决第二个条件,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第三步还要解决冀热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6 月19日,毛泽东在小河村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朱德、刘少奇、聂荣臻并转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电,要求华北部队在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而发起的青(县)沧(县)战役结束后,主力应出击平津间和(北)平保(定)间,“往来机动,寻歼敌之正规部队”。
  在东北夏季攻势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又告诉东北部队准备在八九月间发动新攻势,以4 个月至6 个月时间占领中长、北宁两路之大部,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城,并准备在1948年春配合晋察冀、晋绥两区进攻平绥路。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了解决北线之敌的任务,“应以东北我军为主力,五台。晋绥为辅”去完成。
  毛泽东带着一支小小的部队在陕北的大山中与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大军周旋了近一个月。身处险境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开始进行开展战略反攻的运筹。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恶战羊山集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曲,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集结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 个纵队,13万人马,早已袜马厉兵。听到一声号令,全军战船齐发,在鲁西南张科镇到临淄集300里地段上,黄金搭档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按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精心筹划,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打乱了蒋介石的防御体系,直接威胁着华东战场上几十万蒋军的左翼及其后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为了把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部队,与留在后方的晋冀鲁豫其他部队以及活动在晋南的陈赓、谢富治兵团区别开来,也为了对外宣传的需要,毛泽东开始将晋冀鲁豫野战军称作“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慌忙调兵遣将,以第2 兵团王敬久纵队14个旅的兵力,死守郓城、菏泽、定陶一线,并以各路军马齐头并进,屯兵坚城,伏击侧背的诡计,逼迫刘邓背水一战,欲置其于死地。
  刘邓冷静地分析了敌情,果敢地决定将计就计,背水一战,发起鲁西南战役!
  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个四川老乡,大军事家,大政治家,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刘伯承说:“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邓小平说:“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
  7 月4 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指挥部在鲁西南寿张以南渡过黄河,跟进到鲁西南,在山东郓城以南的郑家庄安营扎寨。
  7 月8 日晨,刘邓大军攻克郸城,10日,收复曹县、定陶。
  此时,敌整编第70师一个半旅、第32师两个旅、第ho师两个旅,分别抵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在巨野东南约80里处,从南向北,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全然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而刘邓大军则摆脱了背水作战的危险局面,在黄河以南开辟了广阔的战场。
  刘邓大军成功渡河之后,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酝酿着更为精彩非凡的战略构想。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邓小平:“要放手消灭敌人,歼敌越多,对山东粉碎敌人重点攻势,乃至尔后跃进大别山均极为有利。”
  遵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刘伯承决心采取“攻敌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法,与邓小平一起要看蒋军跳黄河。
  7 月13日,刘邓指挥部队以隐蔽果敢的动作,直扑王敬久的“长蛇阵”,迅速将其3 个师分割包围,于14日歼其大部,仅剩一个半旅,被包围于羊山集。
  羊山集是山东金乡城西北30华里处的一个大镇,居民千余户,村镇背靠羊山。羊山集东西长约3 华里,因为靠山,以石砖房居多,周围环有寨墙,并有外壕一道,东南两边地势低洼。该集北面有一座东西向长约2000米、高400 米孤山,有三个突出山峰,远处望去,犹如一只绵羊卧在那里,羊山集由此而得名。居民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高于羊头和羊尾,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此时正值雨季刚过,羊山集附近形成了沼泽地带。因羊山集一面靠山,三面环水,部队运动甚为困难。羊山集内国民党军的火力可控制羊山周围1000米的距离,有利于其固守和相互支援,易守难攻。
  陈再道指挥第2 纵队,陈锡联指挥第3 纵队,一起向羊山集地域敌第66师发起攻击,敌凭借坚固工事死守,我军连攻两天,未能奏效,伤亡不小。
  7 月19日,蒋介石急飞开封城,亲自督战,又调来8 个师1 个旅的重兵驰援羊山集。
  刘邓要拿下羊山集,必有一场恶战。
  就在这时,7 月23日,毛泽东从陕北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东局,要刘邓改变作战方针,确定了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电报说:“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同时,毛泽东还要求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配合向中原推进,共同实施战略进攻的任务,并规定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后归刘邓指挥。
  这一部署,是毛泽东整个宏伟战略的关键部分之一。
  7 月23日,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所住的院落里,用柳树杆搭起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前委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毛泽东向坐在他身边的高级将领们描绘着振奋人心的远景蓝图:从1946年7 月算起,用5 年时间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为此,必须加快战争进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与蒋军进行战略决战。而战略决战的序幕,毛泽东选择了中原,选择了大别山,选择了“刘邓大军”。于是,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充当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去的战略突击队。
  毛泽东设想,第一步,刘邓大军13万人于6 月30日开始在三天内顺利渡过黄河天险,揭开解放军实行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在鲁西南连续作战28天,歼敌4 个师部和九个半旅共56000 人,打开南下大别山的通道。
  第二步,刘邓大军准备向中原出击,直下大别山。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北濒淮河,南扼长江。是直接威胁着蒋介石“卧榻”南京的战略要地,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毛泽东分析,刘邓大军作战略跃进,必然逼迫蒋介石调动他在解放区的重兵集团回头护驾。这就达成了将战争弓响蒋管区,在外线歼敌的战略目标。刘邓大军好似一把尖刀,如能突然插进蒋介石统治的心脏中原腹地,必将致敌于死命。因为我军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对此极为重要的战略基地,蒋介石必然会调动进攻山东和陕北部队回援,从而打乱蒋之战略部署,粉碎他的战略攻势,使我们能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更为巧妙的是,此时,蒋介石正在将主力压在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毛泽东着刘邓大军钻到蒋介石的后方,在其软腹部生根立足,等蒋介石醒悟过来时,一切已经太晚。
  如果说,党中央留在陕北是1947年毛泽东所布下的关系战略全局的第一步棋,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那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则是1947年毛泽东所布下的关系战略全局的第二步棋,同样也是在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周恩来称赞说:“这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正处于鏖战中的刘邓领会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意图,但是他们也深深感到,不打好羊山集这一仗,下一步棋要走好也不容易。他们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行进途中,金乡之敌已无力北援,主力可以集中,完全有迅速歼灭羊山守敌的把握。这些敌人不歼灭,有可能增加南进的阻力。于是,决定继续攻歼据守羊山的敌整编第66师。
  邓小平坚定地说:“攻羊山的部队不能后撤!”
  刘伯承幽默地鼓励将士们说:“蒋介石送上来的肥肉,我们不能放下筷子!”
  刘邓首长既希望尽早南下,又不想放弃这次歼敌机会。他们说,别看有蒋介石亲自坐镇,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此,刘邓调整了部署,加强炮火,使兵力上达到了1O:3 的优势。
  刘邓立即亲临羊山集前线,向正在组织攻打羊山集的指战员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并指示陈锡联、陈再道:“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急躁”,命令他们要亲自到前沿看看地形,了解一下为什么攻不下来,与指战员一起研究如何打法,尽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