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维诺夫的回答,使得斯大林明白了他的意志,他拿起了烟斗为烟斗重新装了些许烟丝,点着烟丝吸了两口后,看着李维诺夫说道。
“李维诺夫同志,同日本方面进行勾通,必须要使他们相信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我们可以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当然,现在,我们必须要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我认为应该尽快召开一次会议,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援助,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总之,现在我们的远东政策就是绝不能够让中日两国媾和
(先前曾犯过一个错误,先前曾出现了莫托洛夫,但实际上,莫托洛夫取代李维诺夫是39年的事情,现在苏联的外交人民委员是李维诺夫,而非那个奢华公子)
第二百四十九章 华盛顿的选择
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如茵的草坪后方耸立着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这便是美国的总统府——白宫,此时一场午后的夏雨后,白宫漂亮的草坪上的水珠在的灯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些许美丽的反光。
此时的白宫的过道和楼梯显得寂静如常。秘书们和身穿制服的听差们步履轻徐。一如过去一般,自从五年前,那位坐着轮椅的总统先生入主白宫之后,美国便开始实施着“轰轰烈烈”的新政,一场前所未的风暴席卷着整个美国。
“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尽管在罗斯福所有的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民众保持乐观——危机总是从过于自信开始,又从信心重建结束。或许在理论上这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呢?
从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开始实施“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在过去的五年间,美国人依然在勒紧裤腰带的苦熬着,甚至在去年,在实施“新政”的四年后,罗斯福仍然不得不承认:三分之一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或许,直到现在美国依然没有走出大萧条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国际事物中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毕竟即便是大萧条影响到了他的国力,相比于许多国家,他的工业、他的经济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而国际事物中发挥影响力的,就是这座白宫中的椭圆形办公室,在办公室张大写字台上,乱糟糟地放着一些小摆设和舰艇模型,看上去就好似将近两年来从未动过一样。坐在写字台后,罗斯福依如过去一样坐在轮椅上,他的神情中依然带着浓浓的自信,他必须要通过自己向美国人传递自信的信号。
而此时内阁成员们大都直挺挺地坐在长沙上,只是斜眼朝进来的战争部长哈利·伍德林,只是点头致意一下。
在伍德林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罗斯福那张宽下巴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啊!哈利,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中国人的反攻进展的非常顺利!”
半个月前,当中**队在山东开始反攻日军的时候,罗斯福发自心底的为此而高兴,终于有人可以去教训一下那些自大而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人了。
“当然,直到现在,这场战役中**队的表现就像奇迹一样!总统先生。”
点了点了头,作为战争部长的伍德林当然关注着这场战役,同样也关注着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充满了太多让人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相比于其它国家,我们的反应是多么的滞后。”
罗斯福说,同时微带些许无奈的笑容。
“尽管我们都不希望看到弱国受到强国的入侵,但是我们能做的却非常有限”
不是能做的太少,而是不能做亦不会做,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不愿卷入中日战争,因为他与日本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从3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平均占其对远东总出口的40%,从日本的进口占美国从远东总进口的21%。正是因于商业利益,才使得美国拒绝禁止向日本出口机械设备、石油等产品。
不过现在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自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战前逐步恢复的机械制造业开始萧条起来,而究其原因非常简单——战争导致中国停止在美采购机械。
“两年前,根据“中立法案”的要求,我签署法令“凡属美国政府的商船一律禁止向中国或日本运送任何种类的军火、军用装备或军需品”,但是众所周知,这对日本是无害的,对于中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日本拥有庞大的商船队,而中国则不然,可以说,我们的法案对于日本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日本并不需要美国的军火,他们需要的是美国的棉花、废铁和石油!直到今年3月,我们才扭转了这一局面。”
听着总统的话,国务卿赫尔只是沉默不语,现在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缘自于极为简单的利益。在33年至37年,中国在美国采购了超过十亿美元的机械设备以及大量汽车和工程机械,而现在这一切都停止了,在华盛顿,许多机械、工程设备制造商,通过种种渠道游说政府,准许商船队驶往中国,并向商船队提代外交保护。
而在另一方面,通过香港以及广州等港口,中国制造的丝袜、化妆品以及药品仍源源不断的向美国出口,从去年战争爆发至今,造成美国外流资金超过4亿美元,而这些外流资金大都变成了中国的军费用于购买欧洲的军火以及工业设备,对于美国本就脆弱的经济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甚至在纽约,中国对美贸易的最大的商社——北方公司驻纽约公司,以战争原因中止了总额高达7。5亿美元的机械和工程设备采购,这笔巨额定单的暂时中止,直接造成了美国工业集团对华盛顿的不满。
“当然,总统先生,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的中立政策,更有助于日本,而不是中国,而且,我们的中立政策对商业的重创,也是不可挽回的。”
国务卿的回答让罗斯福扬起双眉,他看着赫尔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总统先生,我想如果这次中国人的反攻顺利的话,不仅能够重创日本军队,而且还有可能迫使其正视不可能短期击败中国的现实,而在这个时候,外交解决中日战争的契机也许就可以出现,因此,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出美国的作用,从而促成中日两国的和谈。”
去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态,美国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静观其变的消极姿态,主要以道义劝说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国际关系原则的主张,鼓励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实现和平。作为美国的国务卿,赫尔曾两次发表讲话从道义希望中日两国停战,但同时几次拒绝了英国提出的与美国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建议。
“哦!”
罗斯福把头一抬,看着国务卿,同时面容变得严肃起来。
“哈利,你认为日本人有可能接受从中国撤军的可能吗?”
“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从中国撤军,而是在于从中国的那里撤军!”
刚刚来到椭圆型办公室的战争部长伍德林,听着赫尔的话,隐约猜出了他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促成日本从中国关内地区撤军的话,我想在日本遭遇军事上的失败之后,鉴于目前日本政府在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困况,如果我们联合英国、法国共同行动的话,日本政府是可以克服在政治上的困难,接受从中国华北以及扬子江地区撤军的条件的,”
“但是哈利,即便是日本同意从华北和扬子江地区撤军,又有什么改变呢?不要忘记中日两国问的争端具有必然性。日本与中国目前在华北的冲突是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的必然结果。对于日本而言,他们必须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在华北建立完全的统治,或者准备最后退出满洲。而中国也不得不应对日本的挑战。”
对于海军部长克劳德·斯旺森的反驳,赫赫只是微笑着说道。
“你应该知道,两天前,驻东京的格鲁大使发回密电,他认为现在美国调停中日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哦!”
赫尔的话让斯旺森一愣,一直以来在对日问题上格鲁和华盛顿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正是在于对日态度上,格鲁希望华盛顿继续保持中立,主张更谨慎的避免美国和日本的摩擦,同时更重视调停中日战争的机会。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格鲁就指出日本终将陷入困境而需要回头。在他看来,存在一个可能的和平机会,即战争陷入僵局或者日本取得局部军事胜利以后,此时中日双方尤其是日本不愿再战:首先,日本的最大假想敌始终是苏联。如果在中国陷入持久战,将会把侧翼完全暴露给苏联;也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同时也给苏联以更充分的备战时间!现在日军这样完全被拖住,甚至相应被削弱之后,苏俄会怎么样》”
办公室几个人的目光相互对射了一下。而战争部长伍德林则张嘴出了微弱、沙哑的声音。
“我想也许,如果确实有调停的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同英国人一同调停中国的战争,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更谨慎一些!”
伍德林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毕竟,我们不能冒着美日爆发战争的危险,去干涉远东的事物?”
“嗯,既然如此!”
话声稍顿,罗斯福摊开自己的双手,竖起手巴掌,远远分开。
“既然大家都认为我们应该调停中日冲突,而且现在的契机已经出现,那么就让我们这么做吧!”
罗斯福看着赫尔又特意补充道。
“当然,我们需要谨慎一些,可以把我们的态度告诉中国方面,嗯,还有英国方面,他们应该会欢迎我们的介入,至于调停契机,我想格鲁大使会就调停的时机,给我们合适的建议。”
第二百五十章 东京的客人
东京,
如果说1937年盛夏的东京,是一片喧嚣而沸腾的,到处都是欢庆大捷的游行的,那么1938年6月的东京,虽处盛夏之中,却被浓浓的阴云所笼罩。
“北支军总进击受挫!”
“邯彰军全面反攻!”
“北支军山东兵败!”
等等,诸如此类的、战事不利的消息,不断的通过报纸被告知了每一个日本人,即便是最狂热的日本人,此时也很难再狂热了,尽管他们依如过去一样,叫嚣着“支那总进击,一雪支那之耻”,但是在另一方面,北支传来的消息,却让人实在提不起什么底气。
相比于东京遭到轰炸之后的喧嚣与怒火,在东京遭到轰炸的一个月后,此时,报纸已经看不到“雪耻”的新闻了,除去偶尔的提到对中国战时首都武汉的轰炸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好消息。
是的,确实没有什么好消息,而在另一方面,持续近一年的战争,已经影响到了日本的经济,或者说,日本的经济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爆发而复苏,反而因为巨额的军费开支,而进一步恶化了。
“伯爵阁下,就现在中国的局势而言,似乎中国正在慢慢的扭转过去的劣势!”
面对牧野伸显伯爵,作为他的朋友,格鲁并没隐瞒自己的来意,六年以来,他和像西园寺公望元老、牧野伸显伯爵等支持国际协调的“稳健派”之间建立了极为融洽的友谊,也正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之行,
对于日本的细微变化,一直关注着日本局势的格鲁自然不会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