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崔可夫同志,这就是现在的局势!你的忠诚斯大林同志是了解的,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告诉我,崔可夫同志,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向崔可夫介绍了当前的局势后,铁木辛哥的双眼直视着这个瘦的几乎是皮包骨头的同志。
“人民委员同志,如果党和政府信任我的话,我愿意立即前往前线,那怕是作为普通的一名战士,我也愿意为保卫苏联献出自己的生命!”
“崔可夫同志,”
崔可夫的回答让铁木辛哥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他开口说道。
“崔可夫同志,现在前线虽然急需像你一样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但是,相比于前线,另一个地方更需要你!”
声音稍稍一顿,铁木辛哥开口说道。
“现在为了牵制日本的脚步,为了获得同盟的支持,部长会议已经决定在一些方面向中国作出让步,斯大林同志希望您能做为访问团成员,随同外交人民委员莫托洛夫同志一同秘密访问中国!”
访问中国
在这一瞬间,崔可夫知道了,也明白了,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被释放并召回莫斯科,因为
“您好,崔可夫将军!”
在委员长官邸书房外,刚一出门,蒋介石便看到了崔可夫,看着那瘦削的身体,虽说对方身上的西装让他一阵诧异,但他还是热情的走过去,对于在抗战军兴期间,曾给予中国一些帮助的这位苏联将军,他的心里或多或少的心存些许感谢之情。
“您好,委员长!”
“崔可夫将军,数年未见,您可是瘦多了,”
对方展现出来的热情,让崔可夫的心头一阵颤动,看着面带笑容的委员长,他用生硬的汉语说道。
“委员长,数年未见,在您的领导下,中国越发强大了,祝贺您!”
“崔可夫将军,等会谈结束之后,我们再好好叙叙旧!”
随后蒋介石便离开了,在崔可夫、陈诚等人进入书房之后,一场看似简单的会谈便开始了,在书房内,即便没有悬挂双方国旗的谈判桌,也没有其它多余的人,包括双方翻译在内一共只有六人。
“基于促进两国间的友谊,恢复中苏两国的基本信任,我国同意从新疆撤出一切军队,并停止在新疆的一切未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的活动”
透过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莫托洛夫看着王宠惠,他清楚的知道,越是弱国,他们的外交官往往就越为出色,因为对于弱国来说,在谈判桌上,他们更需要竭尽全力争取国家的权益。
“新疆!”
话声稍顿,王宠惠回应道。
“我想,在新疆事物上,并没有太多值得谈论的必要,因为”
王宠惠将视线投向陈诚,陈诚是作为军事代表参加这场四人谈判中的其中之一。
“军政部已经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解决新疆的问题!”
陈诚的话声未落,崔可夫便在一旁开口说道,
“陈部长,我需要提醒您的一点是,在新疆有超过两个师的苏军!如果他们受到进攻,反攻是必然的!”
对于崔可夫的威胁,陈诚只是笑了笑,而后他随口吐出一句话来。
“我准备在新疆投入两个集团军,如果有必要,可以投入不少于十个集团军,甚至更多!”
这是**裸的威胁!
听在崔可夫和莫托洛夫两人的耳中,却变了味道,陈诚似乎是在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去打的话,那结果极有可能是中国对苏联宣战,无疑这是苏联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苏联或许现在面临着困难,但是陈部长,你必须要明白,苏联绝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
在回应陈诚的威胁时,崔可夫又特意强调道。
“我们今天来到南京,是为了寻求两国间的信任与友谊,我想这才是我们这次会面的基础!”
“当然,我相信无论是委员长亦或是斯大林元帅都不愿意看到那一幕,我本人亦不愿意看到那一幕!”
在两名将军互相表明了“态度”之后莫托洛夫便笑说道。
“陈将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坦诚,好吧,在新疆的问题上,我们同意贵国提出的观点,但是,关于阿拉木图至迪化总长1359公里的铁路,苏联实际投资为1。4亿卢布,我们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出资赎回中国境内路线!同时,还有苏联与新疆地方政府建立的合营公司,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在新疆经营。”
话声落下时,莫托洛夫从公文包中取一份文件。
仔细翻看着文件中中国境内路线以及火车站的造价表,虽说估价稍高,但总造价却在铁道部给出的预算之内,合上文件,王宠惠稍作思索后便点了点头,同时露出微笑。
谈判出人意料的顺利,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之后,莫托洛夫便提出了苏方的要求,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就这样你一条,我一条的争取着,从新疆的权益,到中国在新疆的驻军规模,慢慢的,双方谈到了蒙古,在关于蒙古的地位谈判中,一开始,苏联坚持蒙古维持自治,并宣称这是根据民四年中俄两国达成的协议规定。
“民四协议早在民九年就已经为蒙古的呼图克图汗撤销,所以,现在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谈论蒙古自治问题!”
面对莫托洛夫提出的要求,王宠惠自然给予了拒绝,心知苏联方面并没有多少底气的他知道,无论是蒙古也好,新疆也罢,苏联方面都不会过于坚持。
“中国政府不能宣布放弃它的一部分领土,那怕是放弃部分领土上的部分权利,否则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将会发生动摇!”
在王宠惠的坚持下,莫托洛夫的声音微微一顿,一直保持沉默的崔可夫则恰到好处的接过话来。
“我认为,我们可以就蒙古问题达成一致,但有一点,苏联需要得到贵方同意!”
在崔可夫开口时,陈诚知道这场谈判的核心问题即将从他的口中道出,苏联方面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
“我们希望在将蒙古完全归还中国之后,中国于蒙古驻军不少于三十个师!而其中的二十五个师必需部署于蒙古东部!”
第五十四章 斯大林的礼物
“我们希望在将蒙古完全归还中国之后,中国于蒙古驻军不少于三十个师!而其中的二十五个师必需部署于蒙古东部!”
提出这一要求之后,崔可夫的双眼逼视着陈诚,他看到陈诚的眉头蹙着,一副思索之状。
“这”
沉默了好一会,陈诚才为难的说道。
“如果我们同意的话,那么就会给日本方面造成我们将会进攻东北的态势,即便是我们没有这一计划,日本方面亦会”
看着崔可夫,陈诚知道这正是苏联人所希望的,如果将三十个师调往蒙古东部,那么在华北和蒙古地区的中**队将超过130万,届时日本关东军会对此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反正无论是梅津也好,石原也罢,恐怕都睡不踏实了,他们必须时时防备*对东北的进攻,这必然将会影响到日军在远东的进攻。
但这恰恰是苏联所需要的!斯大林清楚的知道,指往中国出兵东北解救苏联,几乎不可能,就像当初校长希望苏联出兵东北击退日军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也就退居其次,谋求中国在蒙古、华北部署重兵,形成对东北的进攻态势,从而迫使日军调整他们的进攻方向。
“日本方面作出的反应,是我国无法预测的,这甚至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
“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真正的和平吗?”
“但至少不是现在!”
陈诚毫不客气的反驳道的,如此这般**裸的“祸水南引”或许只有苏联人才能说的这般光明正大,但同时他却发现,这计穿肠毒药却又是中国无法拒绝的。
“陈将军,我们撤出了蒙古,但相应的,苏联需要一定的回报,我想无论是基于中苏两国间的友谊,亦或是国际间国与国的信任,中国都应该作出相应的行动,以作为对苏联的回报!”
相比于先前的友谊与信任,现在当一切都谈开之后,反倒更**、更坦诚一些,而这种**与坦诚无疑正是以之前的会谈中,双方所达成的共识。
是拒绝或是接受?
陈诚反复在脑海中思索着,出兵蒙古华北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计划,但出兵蒙古却带来两种结果:一是驻蒙苏军遭受重创,二是引起日军警惕,即便是与日本方面达成共识,数十万军队屯于蒙古,日军又岂能心安?
而无论是前者,亦或是后者,都不是中国愿意看到的。前者会进一步削弱苏军实力,后者却可能引发日军警惕,导致战争提前爆发
就在这种两难的决择之中,陈诚看到莫托洛夫又一次从文件包中取出一份文件,在莫托洛夫拿出那份文件的时候,
看到他的手中的那份文件,王宠惠的那双看似平静的眼睛里露出了好奇心。打量着他拿在手里晃来晃去的那份文件,无论是王宠惠亦或是陈诚都知道或许那份文件正是他们所期待的——苏联方面真正的让步。
“为了表示苏联对中国的友谊”
莫托洛夫先将视线投向了陈诚,而后又看着王宠惠,在说话时一只伸直的手里还是抓着那份文件。
“苏联想对中国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目前,苏联与中国的边境一直未加确认,为了消除我们在领土上的分歧,避免增加双方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到苏中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所以”
在香烟即将燃尽时莫托洛夫把香烟熄灭掉,把烟蒂按在水晶玻璃烟灰碟中,然后抬起头看着面前的王宠惠。
“基于苏联历次对华宣言,苏中两国现在应该就边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谈判!您觉得的呢?王外长!”
莫托洛夫的建议,只使得无论是王宠惠亦或是陈诚,无不是深吸一口气,甚至就连同两人的呼吸都变得的急促起来,在这场谈判之前,即便是校长亦不过只是把目光放在新疆和蒙古,至多还有唐努乌梁海,而现在莫托洛夫却提出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基于历次对华宣言!
在片刻的激动之后,王宠惠的眉头微微一拧,或许陈诚并不清楚,但作为外交官,王宠惠却非常清楚,现在中苏边界未定的原因,同样也知道了解当初谈判的结果。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的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宣言中提出废除的中俄条约仅指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夕沙皇政府单独与中国政府订立的《**》、《辛丑条约》和俄日签订的侵华条约,并不包括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订立的不平等的中俄条约。民九年9月27日,苏俄政府又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明确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这一次对待中俄历史遗留问题的立场似乎较第一次宣言进了一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以后的中苏磋商和谈判中,苏方代表始终坚持维持旧的不平等的中俄界约的立场,只是在“不坚持江左64屯归俄国保有”上表现出唯一的一次让步。民十年,苏联政府表示要以“完全承认中国在其领土上的主权”为重新签订条约的基础,但这里的“领土”指的只是中东铁路沿线地区及中国政府向旧俄政府提供的租界。面对中方代表提出的“取消中国与旧俄帝政时代各约”的要求,苏方代表表示赞成,但其中有关中俄界务的应予除外。
在民